哦哇資訊網

因為一個好習慣,讓原本行事毛躁的曾國藩,變得沉穩練達

由 楊子老師 發表于 家居2021-04-17

佛教的禪宗有個小故事:

一個得道的老和尚帶著一個小和尚修行。

小和尚問老和尚:“師傅,你像我這般年紀的時候,每天做什麼呢?”

老和尚說:“挑水、劈柴、做飯。”

“那你得道開悟之後做什麼呢?”小和尚又問。

老和尚一臉平靜:“挑水、劈柴、做飯。”

“這麼說來,得道和沒有得道沒什麼區別啊。”

“完全不同。得道之前,挑水的時候想著劈柴,劈柴的時候想著做飯。現在挑水就想挑水的事情,劈柴就想劈柴的事情。”

禪宗的這則故事可以用曾國藩的一句話概括:“

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前塵往事,過往的輝煌不要留戀;活在當下,心無雜念;未來的得失利害、榮辱禍福不要刻意逢迎。簡而言之就是不急不躁,要耐得煩。

曾國藩並非天生聖人,青年時期也曾急躁,做事沒有耐心。

1838年,曾國藩中進士,併成功進入夢寐以求的翰林院。翰林院是個清閒的衙門,曾國藩業餘時間充足,他本人又喜歡交遊,經常走東家串西家,忙得腳不著地。不但如此,曾國藩還喜歡說大話,特愛表現自己。和朋友在一起,總是誇誇其談,稍一意見不合,就出言譏諷人家。甚至看人下棋,都耐不住性子,要指導別人一番。

在朋友面前,性子急躁,最多也就得罪朋友,可是在皇帝面前,也使性子,耍脾氣,那就要倒大黴了。

曾國藩剛入翰林院不久,一連上了四道奏摺給咸豐皇帝,提出國家在吏治、銀價、民生、軍隊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奏摺遞上去後,如石沉大海,沒有任何反饋。曾國藩沉不住氣了,上書直接批評咸豐皇帝,話說得很難聽,什麼喜歡做表面文章,沒有大格局之類的話說了很多。

這一份奏摺遞上去之後,差點讓他丟了性命。

經過世事的浮沉,人生的歷練,曾國藩終於不再急躁。

1865年,朝廷依賴的僧格林沁在與捻軍的交戰中,兵敗被殺。朝廷不得已調曾國藩北上。僧格林沁敗敗在一個“急”字上。曾國藩與僧格林沁正好相反,重視一個“緩”字,採取步步為營的策略。

同年,曾國藩率部追擊捻軍。一天夜裡,他帶領一千多人的湘軍在周家口也就是今天江西的萬載縣駐紮。這時,不知從哪裡竄出大隊的捻軍,將曾國藩這一千多人團團包圍。

曾國藩帶的這一千多湘軍都是久經戰陣的老兵了,遇到這種狀況也不耐煩起來,紛紛要求曾國藩趕緊轉移。曾國藩手下的一個文書錢應溥建議說:“現在已經是深夜了,我們這一千人力戰肯定不行,突圍轉移也是困難重重,不如按兵不動,對方一定懷疑我們有重兵把守,不敢貿然進攻。”

曾國藩深以為然,高臥軍帳內,看書批閱公文,好像沒事人一般。士兵們看主帥若無其事,胸有成竹的樣子,也都安靜下來。

天亮後,這夥捻軍果然撤退了。

從急躁到平和,這是曾國藩多年修心養性的結果。他從小事做起,每日讀幾頁書,寫幾筆字,天天記日記反省自己。這種修身的方法漸漸地改變了他的性格。最終他成為一個沉穩練達的人,還時常勸誡別人“事以急敗,思因緩得”,要耐得煩。

TAG: 曾國藩劈柴挑水捻軍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