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漲姿勢:清三代瓷器釉彩創新品種大起底

由 收藏雅集 發表于 家居2021-12-10

您的每一次分享便是對我們最大的動力!!

清三代瓷器釉彩創新品種

清代康熙、雍正與乾隆三代皇帝先後當朝,歷時近兩個甲子,康雍乾三朝是清代國力最為強盛的時期,同時三位皇帝又頗為附庸風雅,在他們的倡導下,清三代創造出了許多頂級的宮廷藝術品,其中最重要的當屬瓷器一類。

清代是中國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時期,較好的吸收了前幾個朝代精湛的技藝。清三代是清代瓷器製造的頂峰,清三代瓷器品種繁多,千姿百態,造型多樣,風格多變,清三代瓷器不僅在技術上講究精工細作,不惜工本,還在釉彩釉色、造型和技法上不斷創新,燒製出了讓人讚歎不絕的許多創新品種。

在繼承前朝工藝技術的基礎上,康熙、雍正與乾隆三朝瓷器在釉彩和釉色上進行了諸多嘗試,創新出諸如琺琅彩、粉彩、釉裡三色、虎皮三彩、爐鈞釉、淡黃釉、金紅釉等新品種。

清康熙 紅地開光琺琅彩牡丹紋杯

琺琅彩

琺琅彩瓷器初創於康熙晚期。琺琅彩瓷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著名的宮廷御用瓷。琺琅彩瓷是在已燒好的素胎上塗彩料作底,在底色上加繪紋飾,再經爐火燒製而成。從康熙的色濃莊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時的精密繁複的雍榮華貴,使琺琅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琺琅彩瓷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

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琺琅彩瓷的製作程式是:先在景德鎮燒造裡白釉外無釉的瓷器,送進宮中(個別的使用宮中收藏的明代永樂白瓷),再由清宮造辦處琺琅作畫師遵照御旨,在碗的外部澀胎上用進口琺琅料描繪紋飾,然後入窯焙燒而成。雍正以後則以景德鎮新創的細白瓷為胎,在白釉上施彩。康熙時期琺琅彩瓷器主要模仿銅胎畫琺琅器,傳世品多為色地畫琺琅瓷器,均署“康熙御製”款。

清雍正 粉彩團蝶紋碗

粉彩

粉彩始創於康熙晚期,極盛於雍正時期。早在清康熙年間,粉彩作為瓷器釉上彩繪藝術已開始了萌芽;到雍正時期,已趨成熟,並形成粉彩裝飾的獨特風格;乾隆時期粉彩已非常興盛。其中雍正粉彩瓷器在造型、胎釉、彩繪等方面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粉彩瓷是琺琅彩之外,清宮廷又一創燒的彩瓷,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琅彩瓷器工藝的影響而創燒出的一種新型釉上彩瓷。粉彩的藝術效果,以秀麗雅緻,粉潤柔和見長,這與潔白精美的瓷質分不開,它們相互襯托,相映成趣,有機地結合起來。

清雍正 黃地綠彩雲蝠紋碗

以嬌黃釉襯托綠彩,點綴紅、藍粉彩,這是雍正時期新創的粉彩品種。

清康熙 釉裡三色山水紋筆筒

釉裡三色

釉裡三色創燒於清代康熙時期。“釉裡三色”,是以素白坯為地,用竹刀先“刻劃”出主題紋飾輪廓後,再根據需要在紋飾上填繪銅紅色料與鈷料著色的釉裡紅和青花;豆青為鐵的呈色,通常用來填繪山石。釉裡三色在青花釉裡紅的基礎上增加了豆青色,使物象的表現力進一步增強。

康熙“釉裡三色”,由於採用了胎體“刻劃”與釉彩“著色”相結合的裝飾方法,器物表面紋飾均凸凹起伏。加上釉下三種色彩相互映襯,富於立體感,使得釉下彩繪製瓷工藝更前進了一步,更加絢麗豐富,更具觀賞性。康熙“釉裡三色”,是豆青與青花和釉裡紅的產物,其製作工藝複雜,燒造難度大。成品多為豪門賞器,足底多有銘文款識。尤其是釉下這三種色調都能夠髮色鮮豔色正的器物很難兼得。康熙“釉裡三色”,為明清時期瓷器品種中稀少瓷種,歷來被喜好古瓷賞藏的人士所鍾愛和追寵,是較為難覓的佳品。

漲姿勢:清三代瓷器釉彩創新品種大起底

清康熙 豇豆紅釉洗

高溫紅釉

紅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最早出現於唐代的長沙窯。元代始成功地燒製出紅釉器物。明代永樂、宣德時燒製出著名的“寶石紅”釉。清代康熙時,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先後燒製出郎窯紅、豇豆紅和霽紅。康熙高溫銅紅釉瓷的成功燒造標誌著明代中期以來失傳的高溫銅紅釉瓷器在康熙時景德鎮御窯廠得到了恢復。

漲姿勢:清三代瓷器釉彩創新品種大起底

清康熙 豇豆紅釉菊瓣瓶

豇豆紅釉

郎窯紅、豇豆紅和霽紅這三種高溫紅釉對比來說,其中以豇豆紅的燒製難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萬千變化,清人洪亮吉贊其“綠如青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清代康熙朝晚期景德鎮創燒的豇豆紅釉屬於色多變高溫銅紅釉,因釉面酷似豇豆皮的顏色而得名。豇豆紅是各種銅紅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種,也是清康熙時期銅紅釉中的名貴品種。因紅釉的深淺及綠色斑點分佈在不同的部位,成品也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稱“大紅袍”;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淺不一的斑點及綠苔,又稱“美人醉”或“美人霽”;下品呈色暗褐,稱“驢肝”、“馬肺”。豇豆紅釉因燒製困難,故基本無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

漲姿勢:清三代瓷器釉彩創新品種大起底

清康熙 郎窯紅釉鳳尾尊

郎窯紅釉

郎窯紅釉是一種高溫銅紅釉,是由清代康熙時期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所創燒,故名郎窯紅。郎窯紅釉是在模仿明宣德寶石紅釉基礎上的一種高溫銅紅釉,因釉色濃豔,如初凝的牛血,故又稱“牛血紅”。郎窯紅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大,器物口沿處因釉薄而呈現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濃甚至釉凝成堆。由於施郎窯紅釉的器物在底足處理上都有刀削外足跟的做法,所以在一般情況下紅釉釉層不會流至器足或與墊餅粘連,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郎窯紅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經1300℃以上的高溫還原焰焙燒而成。燒造過程中對燒成的氣氛、溫度等技術指標要求很高,燒製一件成功的產品非常困難,所以郎窯紅釉瓷器在當時就很名貴,民諺有“若要窮,燒郎紅”的說法。

漲姿勢:清三代瓷器釉彩創新品種大起底

清康熙 霽紅釉梅瓶

霽紅釉

康熙時期的高溫銅紅釉瓷器主要有郎窯紅釉、豇豆紅釉、霽紅釉三種,其中霽紅釉系仿明代宣德紅釉的品種,但紅釉色澤多泛黑紅,個別的較為淺淡鮮亮,色調都很均勻。此時的霽紅器胎體堅硬細密,有的釉面有細小橘皮皺紋,有的因釉層較厚而呈垂流狀,足邊往往因垂流積釉而呈黑褐色。常見器形有僧帽壺、梅瓶、缽、盤、碗、高足碗等。或署官窯款,或無款。除用作祭器以外,也用作文房用具、日用瓷等。

漲姿勢:清三代瓷器釉彩創新品種大起底

清康熙虎皮三彩撇口碗

虎皮三彩

虎皮三彩瓷器為康熙素三彩瓷器中的新穎品種。器表以黃、綠、紫、白等色釉點染成斑塊狀,猶如虎皮斑紋,故俗稱“虎皮釉”或“虎皮三彩”。傳世品中多見康熙虎皮三彩碗、盤等。

漲姿勢:清三代瓷器釉彩創新品種大起底

清雍正 爐鈞釉水丞

爐鈞釉

爐鈞釉是清代雍正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創燒的一種瓷器顏色釉,盛行於乾隆時期。因史籍中有“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的記載,故稱“爐鈞釉”。其工藝是先以高溫燒成瓷胎,掛釉後於低溫彩爐中二次焙燒成器,釉面呈現紫紅、月白、蔥綠等色,因釉面流動,多種釉色融熔於一體,有的藍中帶紅色斑點,有的青藍色中閃現點點藍斑,頗顯華美。爐鈞釉屬低溫窯變釉,入窯經二次燒成。從傳世品及檔案記載反映出雍正年款的爐鈞釉以藍、白或紅、藍等色相間交融,以不同的窯內氣氛燒成各種變幻莫測的窯變釉面。乾隆朝的爐鈞釉以藍、綠、月白色釉面為主,釉面流淌小,以藍色釉點多見,造型更加豐富。爐鈞釉由於釉中含有粉劑,故釉層厚而不透明。器內釉面明顯呈現似山嵐雲氣與斑點交混在一起的片狀紋,層層排列整齊,是為爐鈞釉瓷器的一大特徵。

漲姿勢:清三代瓷器釉彩創新品種大起底

清乾隆 淡黃釉蓋盒

淡黃釉

黃釉瓷器創燒於雍正時期,其著色劑為氧化銻,由於其釉色比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傳統澆黃釉淺淡,故名“淡黃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黃色,故又稱“蛋黃釉”。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寫的《陶成紀事》中稱之為“西洋黃”。雍正淡黃釉瓷器的造型多為小件的瓶、盤、碗、杯、碟等,小巧的形體配以淡雅的釉色,頗顯俊秀典雅。

漲姿勢:清三代瓷器釉彩創新品種大起底

清雍正 窯變釉弦紋瓶

窯變釉

窯變釉是清代雍正時期仿宋代鈞窯而創燒的一種高溫顏色釉,釉色比鈞釉更加絢麗多彩,變幻萬千。窯變釉燒造工藝,據成書於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載:“其鈞窯及法藍、法翠乃先於窯中燒成無釉澀胎,然後上釉,再入窯復燒乃成。惟藍、翠一火即就,鈞釉則數火乃得流淌各種天然顏色。”此種窯變釉採用兩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燒成,將各種不同顏色的釉融合為一體, 在不同的窯內氣氛中呈現出多種美麗的釉色,交織在一起,形成千變萬化的縷絲狀線條或斑片,奇妙無比。該窯變釉一直延續燒製至晚清。

漲姿勢:清三代瓷器釉彩創新品種大起底

清雍正 鬥彩如意耳蒜頭瓶

雍正鬥彩創新

清代鬥彩以雍正朝最有成就,在紋飾佈局,色彩配合和填彩工藝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突出成就具體表現在:一、仿製明代成化鬥彩的成功,所仿成化鬥彩罐、雞缸杯、馬蹄杯等幾乎可以亂真;二、突破了過去單純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的傳統工藝,將粉彩與釉下青花結合在一起,使鬥彩變得更加秀麗誘人。以粉彩代替傳統五彩而形成的鬥彩是雍正時期的創舉,雍正鬥彩瓷器代表了清代鬥彩瓷器的最高水平,由於在畫面中引入了粉彩、金彩,從而形成了鬥彩加金彩、鬥彩加粉彩的新工藝,這是對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的明代鬥彩瓷器的重大突破。

漲姿勢:清三代瓷器釉彩創新品種大起底

清雍正 淡粉釉瓶

金紅釉

金紅釉瓷器為雍正時創燒,在官窯傳世品中亦很罕見。

漲姿勢:清三代瓷器釉彩創新品種大起底

清乾隆仿木紋釉碗

仿木紋釉

仿木紋釉出現於清雍正時期,乾隆時製作更為廣泛,釉面比雍正時有更富於變化。

(文章源自網路 版權屬原作者)

歡迎關注公眾號:

收藏雅集

目前擁有註冊客戶超過

16萬+

溫馨說明: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部發布文章,敬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

TAG: 瓷器雍正粉彩琺琅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