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最好的禪修狀態什麼樣?

由 作家馬明博 發表于 家居2021-04-13

唐代,有位禪僧於南臺終日禪坐。

有人來向禪僧請教修行方法。禪僧沒有說話,而是在紙上寫下一首詩,作為回答——

“南臺靜坐一炷香,終日凝然萬慮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緣無事可思量。”

“都緣無事可思量”,是無所求,這是禪者修行的落腳處。如果有所求,是不會終日靜坐的。無所求,就是沒有什麼慾望,屬於無為法。

《金剛經》中,釋迦佛告訴須菩提:“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我很喜歡這首詩,於是請書畫家、禪友老蓮命筆。

老蓮在宣紙上畫下一個香爐,香爐之上,留出大方的空白,象徵十方法界。香爐內,燃著一炷香,淡淡的青煙嫋嫋升起,供養著十方法界內所有的覺醒者。在宣紙的右上角,他題寫了這首詩。

整個畫面空靈、寂靜。

說到“終日凝然萬慮亡”,我想到另外一個故事。

一位禪師自年輕起就立志禪修。在靜坐中,他艱難地攀登著心靈的高峰,然而,儘管他一心一意地禪修,卻一無所獲。他曾為此痛哭。

許多年以後,一位禪修者來向禪師請教時,問起了他最初的禪修生活。

禪師說:“這就像一個盜賊在房間裡過夜,如果他知道隔壁房間裡,放滿了黃金,他還能睡得著嗎?他一定徹夜難眠,想著不同的方法去擁有那些黃金。我年輕時,渴望開悟的心情,就像那個盜賊渴望擁有那些黃金一樣。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明白,禪修者最大的德行,就是有耐心去除那些渴望。”

卡夫卡認為,“人的主罪有二,其餘皆由此而來:急躁和懶散。由於急躁,他們被逐出了天堂;由於懶散,他們再也回不去。”

說得很有道理。

禪修者要想有智慧,就要耐心、精進,克服急躁、懶散。

明代有這樣一則公案。蜀地的遍融法師住北京什剎海時,正值大學士張居正輔佐朝政之時。有一天,張居正前來拜訪遍融法師。

遍融法師問:“公來何為?”

張居正說:“來問佛法。”

法師說:“盡心佐理朝政,此真佛法,舍此俱為戲論。”

張居正問:“如何是文殊智?”

法師說:“不隨外境。”

又問:“如何是普賢行?”

法師答:“調理一切心。”

法師的話,令張居正深有感觸,他便在遍融法師座下皈依三寶。

在這裡,不隨外境是文殊智慧。

那麼,什麼是外境?

外境,指人之外的環境,即人處身其中的世界。

人在境中,能對境無心,就是不隨外境。

無心,就是不攀緣、不留戀,內心時刻自洽自足。

文殊智慧的另一個表現,就是隨緣。

順治皇帝在五臺山出家為僧前,因為崇信佛法,厭倦了日理萬機的帝王生活。他曾就出家一事,求教於玉琳禪師:“我日對萬機,還能參禪嗎?”

玉琳禪師說:“若會得日對萬機處,即是禪,即是道。所謂道在目前,不須別處尋討。”

順治又問:“古代的釋迦佛是捨棄王位出家成佛的,達摩禪師也是這樣做的,您覺得我可不可以效法他們?”

玉琳禪師說:“如果根據世間法來說,您應該永居正位,這樣做,上以安太后之心,下以樂萬民之業。如果根據出世法來說,您也應該做國主帝王,外以護持諸佛正法,內住一切大菩薩智所住處。”

當時,順治歡喜地接納了玉琳禪師的建議。

TAG: 禪師法師外境遍融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