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古城拾遺六》會館軼事

由 視覺武宣 發表于 家居2021-06-19

我總有點想入非非,又百思不得其解?武宣古城內方園只有不到二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人口數量不多,東南西北街豪華庭院又寥寥無幾,高樓大廈更是渺無痕跡,沒有皇官貴族沾親帶故的後裔住在城內,更無哪個在哪朝哪代有”顯山露水“。為什麼以前的人捨得費心費力,不計血本,耗用浩繁的人力物力去築建東、南、西、北城樓和連綿氣勢雄偉的城堡城牆?

費盡周張,想方設法透過陸路,水路和各種渠道弄來的石板石料,特別的磚瓦木料,不是可以建造得更多更好,更富麗堂煌的豪庭洋房嗎?

(北樓)

且不說石板石料和特製的磚和瓦,就是將挖泥變成水塘,再透過肩挑人抬運土夯實的城牆,附近的水口塘,黃泥塘,橋拱塘,周家塘,黃家塘,鑾塘,長塘挖走的數以千百萬方的泥土,都可以再造幾座象二塘”黃肇熙莊園“了。如此這般,既得彈丸之地的擴容擴充套件,何必勞命傷財,大動干戈呢?

放大了看,追溯和縱觀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冷兵器時代有了”萬里長城”這樣的古代軍事防禦工事,形成的上行下效,遍及大大小小州縣的城池到處都是。是可以得到些少模稜兩可的詮釋。我也方覺醒悟並自我解嘲,喃喃自語;真是杞人憂天,皇帝不急太監急!替古人耽憂,亂彈琴!

哎!呀呀呀…!走斬了,(俗語:離譜了的意思)淨去想那種八卦的奇談怪論,沒得意思。

遠遠近近;近近遠遠,遠又不遠;近又不近,遠也不近;近也不遠,武宣小井街裡面的菜市場,進口的地方由於有一條1米多寬的陽溝沒有東西加蓋,道路就顯得不很寬蔽,那塊不足500平方的菜市埸,四周房屋家家相接,西面靠近一個大菜園的那邊是殺牛劏豬擺賣的地方。賣豬花雞仔鴨仔,花生、黃豆、紅薯、木薯、瓜果蔬菜等等農副產品,把整個菜市埸排得滿滿噹噹。尤其是每到三天一圩的集市,菜市場更顯得人流擁擠不堪,沸沸揚揚。

(小井街)

(舊市場舊址)

小井街,只是人們的習慣喊法,實則與其它的小巷大相徑庭。也因為有菜市埸存在,裡面的道路四通八達,巷中有巷,條條小巷儘管左拐右彎都可通行到菜市場。也因為那時的客觀條件,小井街裡面的巷中之巷,為方便同鄉,同業的聚會、暫住歇息,車馬停放。象黃茆公館、臺村公館、蘇家公館、武家公館、等相建在各條巷中”安營紮寨“。

(臺村公館舊址)

《古城拾遺六》會館軼事

(武家公館舊址)

《古城拾遺六》會館軼事

(黃茆公館舊址)

會館,是商人們所建立的地域性組織,是商人活動的場所,其主要職能就是聯誼並舉辦一些為同鄉服務的公益事業。

《古城拾遺六》會館軼事

(粵東會館舊址)

武宣”粵東會館”,顧名思義,就是廣東商人在武宣開辦、建立的的民間組織。

廣東,廣西,山連山,水連水,唇齒相依。兩廣人生性粗獷,為人厚道,。各族人民親如姐妹兄弟。精明務實的廣東商人為在商海的江湖大潮中權衡利弊,謀求利益,也當然是互通有無,各取所需,共同發展。把會館與當地本土凝心聚力,締結成牢不可破的紐帶和橋樑。

西街街道比較東、南、北街的街道要短了蠻多,從十字街口往下到西樓城門,地勢東高西低,街道兩邊的商鋪民居寬窄不同,高低錯落。粵東會館坐南朝北,剛好處在街道的斜坡地域,可以容納三百人左右的大廳一塊若大的露天地坪與舊縣衙門(舊縣府)的圍牆相隔,一蔸古樹(酸莓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和風吹動,樹映婆莎。

廣東人講究建屋要根基牢固,四平八穩。向西的牆基用青磚石板徹就,再用泥土夯實,鋪上青磚鋪面,恰到好處地與東邊的路面持平,這樣正門的左側就形成了一塊有三米多寬,一米多高的平臺,”粵東會館“的蘭宮桂殿築之高閣,相當的高階大氣,“鶴立雞群”。左鄰右著和對面的”湯華興當鋪“、周乃平合股經營的”大同書局“、羅漢雲的”惠福堂”藥鋪,覃日魯、周家、謝家……的豪門庭院相影成輝。

你發財,我發展。武宣又有好多從廣東各地,廣西平桂(平南、桂平)和各地遷徒來的移民,講白話(粵語),客家話,閩南語的商家大佬,宦官顯達,鄉紳富人……聞訊”粵東會館“的名望,紛紛不約而同,慕名踏至而來。沒有太多的語言障礙,一回生,二回熟,透過粵東會館領主的牽線搭橋,引見武宣工商界各路精英,各取所需,達成貿易往來。也就是從有了粵東會館,從此以後,武宣的各種水果,由其是胭脂李,柿子果就一直受到廣東客商的青睞。聞名遐邇的武宣蜜棗,桂圓肉名聲顯赫,遠銷海內外。

享有黃金水道,佔據天時地利,得天獨厚的黔江要塞一一武宣西門碼頭,源源不斷的武宣特產,花生、紅瓜子、玉米、木薯片大量銷售輸出運往廣東、香港、澳門。廣東各地輸入的各類百貨,日用商品,甚至連“洋釘、洋鏟、洋火、洋灰”,農用農具,滿載貨物的貨輪你來我往。江面上火船(燃氣輪拖頭)嘶鳴,帶掛的貨輪聞聲遙相呼應,乖風破浪遠航。大大小小的帆船漁舟順流而行或逆水行舟,川流不息,西門碼頭一片欣欣向榮,盎然生機。

兩廣人都有品茶喝酒的習慣,投其所好,粵東會館館主也常常邀請武宣本土的各路賢才士紳同歡同樂。梁在中領銜的一班粵劇票友,吹拉彈唱助興行樂,”紛飛燕“、”金蛇狂舞”、“步步高”……等粵曲小調此起彼伏,穿插在滿堂的歡聲笑語之中,洋溢著維美維妙的祥和氛圍。身穿綾羅綢緞,城府深遂,老謀深算,總是在商海江湖中獨來獨往,算盤撥弄滿腹經緯,見子打子又深藏不露的鄭芳庭、鍾瑞文、湯耀華、週四德等生意行家常常是“粵東會館”的座上客。又有湯華興、張三利、林信福、黃合昌等等的共同參與,互相交杯換盞,卿卿我我,攀談言歡。茶會飯局浸透著商機的秘藉,誰能把準機會,都能從中獲益。

粵東會館雖已不在,解放前民國政府在它的舊址用做參議院,舊法院等權力機構。解放後的1962年,武宣、象州分縣後又成了武宣縣人民法院,再後來又用做幹部、職工宿舍。現在在它的遺址上掛起了”農竟秋綜合醫療診所“的招牌,面目全非,換了人間,成了人們記憶中,的”粵東會館”一息尚存。

《古城拾遺六》會館軼事

編輯:阿水

TAG: 武宣會館粵東公館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