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民風濃郁的評戲

由 橡樹水緣 發表于 家居2021-06-12

評戲即評劇,它發源於渤海岸邊的秦皇島、唐山一帶,後流佈於東北、華北各省,其前身是唐山地區的“蓮花落”(民間演唱藝術形式),後與關外的“二人轉”(亦稱蹦蹦,也是一種民間演唱形式)相結合,又吸收了河北梆子、京劇、皮影的鼓經、唱腔,以及戲曲、秧歌等表演程式與動作,於1912 年前後,發展成為較為全面的戲曲形式,從而誕生了具有自己藝術特點的嶄新劇種——“平腔梆子”。它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音樂、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冀東鄉土生活氣息,受到觀眾的歡迎。此後,又經過“唐山落子”與‘“奉天落子”兩個發展、補充階段,於 1924 年定名為評劇,並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與北方的鄉鎮山村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評劇的定名有一個過程:蓮花落髮展成為舞臺戲劇之後,始稱平腔梆子戲,簡稱平戲。因其名與當時的京劇名字相混淆(彼時京劇亦名為平劇),為便於區別,遂改“平”為“評”。

評劇劇目有 500 餘出,它的傳統劇目也有 200 出左右,如《杜十娘》、《開店》、《花為媒》、《佔花魁》、《安安送米》等。這些劇目多為評劇主要創始人成兆才所作。起初,評戲以“三小”行當的劇目為主,多表現低層群眾的生活願望。辛亥革命與“五四”運動前後,因受民主革命思想與新文化思潮的影響,又產生了許多表現當代生活與同時代人的現代戲,如《楊三姐告狀》、《愛國嬌》、《槍斃駝龍》、《安重根刺伊滕博文》、《冤怨緣》等。其音樂為板腔體,屬於梆子系統。板式有慢板、二六、快板、散板四類,其伴奏樂器,除主奏的梆子板胡外,還有二胡、中胡、低胡、三絃、琵琶、竹笛、笙等。其唱腔樸素、生動、健康、細膩、並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表現力。所以,在渤海岸邊的老百姓一聽到平戲的梆子聲和音樂響起,男女老少都會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

TAG: 評劇梆子劇目京劇評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