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北方三槐王氏探微

由 王氏春秋 發表于 美食2023-02-06

北方三槐王氏探微

三槐王氏的輝煌,隨著宋朝南遷,漸漸勢微。那種“忽如一夜春風雨、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繁榮景象,慢慢失去了他的光芒。以至於在北方金、遼、元幾個政府的統治下,彷彿消聲匿跡了一樣。

當你查閱所有的王氏譜籍時,你是如何感想的呢?是不是有一種被“歷史遺忘”的傷感?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三槐王氏家譜,多出自明、清時期,而區域多在江南,也就是蘇、滬、浙、閩這幾個省市。

北方呢?目前能夠看到的,也只有三槐堂起源地《莘縣王氏譜》、《考城相府王氏譜》《濉寧三槐王氏譜》、《肥城滕陽王氏譜》等幾個,而且,這些家譜,滕陽譜是清朝晚期所修,莘縣譜卻是現代所修。我們不能否認這種搶救式的修撰,給三槐王氏帶來的驚喜與安慰。可是,我貪心地認為,這遠遠不夠。

如果說,三槐王氏南遷,是三槐堂家族的高層南渡,那麼,那些中底層家庭,他們的命運肯定沒有南渡家族的燦爛歷史。比如,被譽為亂世英雄的王倫,在他沒有出道前,就是一個十足的江湖混混。更不要說那些接受家庭“耕讀傳家“教育的底層人了。

相信,在中國廣大的北方,一定有很多三槐堂後人,在某個地方,生存繁衍。我只是希望,在某一天,在網路上,我們之間能有一個相遇相知的機緣。與這些三槐後人,共同譜寫屬於“三槐人“共同的文化繁榮。

今天,寫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為了拋磚引玉。但願如自己所想,能充分引起三槐王氏中那些俊彥的關注,並激發起他們的共識。

金、遼、元雖然說是外族統治,但是,當他們面臨強大的中原文化時。還是體現出了他們的有限的融合性。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在人才任用上,還是儘可能地起用了漢人。比如,三槐王氏中金朝時期的代表人物——王礎;王寂;元朝時期的代表人物——王約、王泰來等。

王礎

王礎,字鎮之,生於公元1096年,卒於1177年。官至歸德府判官,通奉大夫,從二品。為金朝名士。

先世為大名莘人,系出北宋三槐王氏,後因為官,被遼軍所虜,而定居遵化,於金大定十七年,病逝於家中。享年八十二歲,葬於遵化南、靈應山東側。妻,張氏。子;寂

王寂

王寂、字元老,號拙軒。(1128~1194)金代文學家。薊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 先世為大名莘縣(今山東莘縣)人,系出北宋三槐王氏。其父王礎,字鎮之,為金朝初年名士,官至歸德府判官。王寂少穎悟,天資孝友,兒時飽讀經史,性格坦率,不喜埸屋之學。常酹酒賦

,對床所雨,眷眷然不捨去。

王寂成年正是海陵王統治時期,金朝的各種制度日益健全,科舉制度亦趨完備。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始增殿試,三年,並南北選為一。因海陵王善詞賦,故科舉之科目則罷經義、策試兩科,專以詞賦取士。此時取士須四試皆中,即由鄉至府,由府至部及殿試。鄉試為最低階的考試,每三年的三月二十日舉行,鄉試考取,則參加府試。府試以八月二十五日舉行,會試由禮部主持,於鄉、府試的次年正月二十五日進行。考試順序,先試賦然後試詩,間隔三日後再考律科。御試在會試之後的三月二十五日進行,至期如遇有雨雪之日則延至晴日進行。王寂在天德三年考取進士第。

正隆庚辰五年(1160年),任山西太原祁縣縣令,大定十五年(1175年)奉使往白靈治獄,大定十八年春任真定少尹兼河北山西路兵馬副都總管。

大定十九年,王寂任通州刺史兼知軍事,在任期間,有道士請作《祁縣重修延祥觀記》。該記書於大定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該記詳細記述了王寂曾任官祁縣及延祥觀建造的全部歷史。記曰:胥福如何以宅為觀,清虛大師程履道令風教大振,累仰者迅速擴大數州。動員道友、官吏、信士、貧民,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力出力而修復,始於正隆五年(1160年)春,訖功於大定七年之秋,名日延祥觀。自在縣為令出已十有六年,在祁為令三年,樂其土風信厚,自首流浪,方求田問舍,觀之風軒月圃,期歸志於祁之意願。後又遷中都副留守,戶部侍郎。

大定二十六年八月,黃河於衛州(今河南省衛輝市)處決堤,大水沖壞衛州城,造成百姓房屋倒坍,眾多百姓無家可歸。金世宗命時任戶部侍郎的王寂和都水少監王汝嘉前去處理水患,二人風馳電掣晝夜兼程奔赴災區。面對猛獸般的洪水,二人一籌莫展,視受災之民無有拯救之措施。地方官組織民戶網魚供官府之食,百姓積怨特深,稟報朝庭,金世宗聞之特別憤怒。接著河水氾濫至大名府,世宗又派遣戶部尚書劉瑋前往為工部事,從長遠因地制宜規劃。而王寂因治水無功而於是年冬貶黜為蔡州防禦使。他在給《文伯起書》中寫道:“丙午(大定二十六年)冬,某自地官生蔡州,終日兀然,如坐井底,閉門卻掃,謝絕交親,分為凍蟄枯,無復有飛榮之望。”

王寂到任蔡州在州北尋得幾間破屋子,四壁穿行不避風,上漏不避雨,將其重新修善,公餘吏退為燕息之所,破屋之外有鱗皴枯燥不任斧鑿徇石,離奇捲曲不中規矩不材之榆。自此王寂就同木、石結下不解之緣。將此處書榜額日三友軒,客人來訪不解其意,王寂《三友軒記》說明之“與夫頑石散木,皆絕意於世,亦無所事焉,此其所以為友也。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適意而已,然必先得之於心,而後寓之於物,故物不可為樂。如謝康樂之山水,陶彭澤之琴酒,嵇康之鍛,阮孚之誠。果能以誠,則生公之石,可使點頭,玄奘之松,亦能回指。幸無忽。”

大定二十九年初(1189年),命其為提點遼東路刑獄。王寂先後在明昌元年(1189年)二月丙申至四月庚寅日止,用一月二十五天巡按遼東各部記其事,成《遼東行部志》,賦詩58首。又明昌二年二月已醜訖三月庚申,計一月另二日成《鴨江行部志》賦詩26首。其記述較金史地理人情詳盡,史料價值很高,有補正史之作用。王寂每到一地巡按之外觸景生情賦詩以記。

明昌二年(1191年)召還,任中都路轉運使。五年卒,年六十七,諡文肅。王寂在金朝鼎盛時期,以文章、政事顯稱於世。

著有《拙軒集》。金史無傳,後世不詳。

王泰來

王泰來,字復元,生於公元1236年,卒於公元1308年。南宋元初,江南華亭(上海)人。他的祖先是大名府人,宋代文正公王旦的後代。五世祖太常少卿王逖避難渡江,居於金陵(南京),再徙往江南華亭,所以成為華亭人。

王泰來個性剛直耿介,不肯溫順隨從,與人交往,人稍有違於道義時,無論貴賤親疏。他都會當面羞愧之,絲毫不留情面。年少時學習舉子業,透過鄉貢(舉人)入太學,卻認為“這不足以有為”。捨棄而去,放浪江湖間,所到之處往往被人攔住挽留下來。江西 帥 盧鉞用師禮事奉他,不久,他又厭棄而去,歸故里後,閉門謝客。至元十五(1278年)冬,他被再次徵召,稱病推辭不應。

至元二十三年春,侍御史 程鉅夫奉旨專召兩人,其中一人就是王泰來。覲見元世祖,元世祖十分高興,讓他進入集賢院任職。他經常被元世祖召前論事,議論持正不邪,每每深淡至半夜。元世祖命宦官及衛士點了巨燭引他歸去,是常有的事。

與王泰來同時被召的還有葉李,被授任尚書左丞。將要被授官職時,王泰來與葉李為一語引起不快。王泰來拂袖而起,說:“不要侮辱我!”事後要求辭官歸家,因為態度堅決,得到允准。翰林、集賢諸老,都賦詩為他餞行。

凡精神所及,王泰來都寫於詩句中,洗刷世俗之累,表示其潔白無瑕異於常人。他早以詩名,寶祐,南宋理宗年號,公元1253-1258年、開慶南宋理宗年號公元1259年間,就有詩集刊行於世,到此時又增加若干卷。其遊情物表,發興天際,世俗都不能束縛他,一時南北人士,皆執弟子禮。享年七十三歲。

王約

王約,字彥博。東京汴梁人,三槐王氏之後,生於公元1252年,卒於1333年。曾祖王因字希承,庠名王應,祖,通,字慶祥,父、松年,字堅甫。母成氏,家秦中望族,國尚監成旭女。約幼時聰慧穎悟,風骨不凡。初從中丞魏初遊學。博覽經史,工文辭,務達國體,時好不動其心。

至元十三年,翰林學士王磐薦舉他任從事,不久又被徵用為中書省掾,授任禮部主事。

二十四年,拜監察御史。當時任丞相的桑哥對參政郭佑在任中丞時(曾經)奏請誅殺右丞盧世榮等人之事懷恨在心,所以誣陷他犯有其他的罪過,王約上奏章為郭佑申明冤屈。他查辦了成都鹽運使王鼎的不法之事,將其罷官除名。在外救濟河間饑民,分發救濟物品均勻公平合理,調查災情得法,使很多人保全了性命。奉詔到京畿東道救濟饑民,(他)分條上奏章論述了京東地區的十件利弊之事,請求調運糧米繼續救濟他們,中書省採納了他的建議,百姓們獲得了再生。不久因浙民告狀,行省、南臺(意見不同,)相互訴訟,難以定案,命王約負責審理。王約到杭州,只用了二十天就理清了此案。

三十一年,遷中書右司員外郎,四月,成宗即位,言二十二事,(見《元史》

大德十一年,仁宗自懷州(到京師),因安西王與左丞相陰謀叛亂,命令刑部審查懲治他們的罪行。王約說:“按照法令的規定,犯有謀逆之罪的人不必施刑追問口供,可以直接處死。”監察御史上奏說通州倉庫中的三萬石大米,因漏雨而受潮。王約認為這一定是倉米在長期積存中被溼氣蒸潮的結果,經過檢驗,這些受潮的倉米還能夠食用,於是就免除了管庫官吏的罪。

有一位姓王的京城人。在江南任職時去世,留下一個遺腹子,由他的女兒撫養。這個遺腹子十六歲時,就上告他姐姐隱匿了若干家產,有關部門限令其姐在短期內交出這筆財產。王約看了案牘之後說:“把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養育成人,並且使王氏沒有斷絕子嗣,他姐姐對他有很多的恩澤。假使其姐果然要吞佔家產,難道還會把他撫養到現在嗎!”改變了以前的判決而申斥了這個誣告其姐的人。

有一位姓柴的人起初因沒有子嗣,過繼張姓的孩子為自己的子嗣,後來姓柴的人生了兒子,姓張的養子就出家為僧了,但柴氏的親子又夭折了,那個出家為僧的養子就上訴要求繼承柴氏的家產,皇帝下詔令王約審理此案。王約責問說:“你已出家為僧人.就應該繼承你師父的衣缽,又為何來要求繼承柴氏的產業呢?”那個僧人無話可答,於是將柴氏家產判歸柴氏族中應該繼承的人。

至大二年正月,上武宗皇帝的尊號,以及冊封皇后,凡是有關典禮的儀式,都是由王約按照典制負責總定。仁宗因為他所辦的各種事務都能遵循法規,非常高興,曾當面賜給王約犀帶,他堅決辭謝;又賜給他從江南所蒐集來的圖書,他也拒絕。

一天,仁宗在西園觀看角抵戲,有旨取繒帛等物賞賜給演戲的人。王約入園,遠遠看見去取賞賜的人,便問道:“你來做什麼?”於是仁宗立刻取消了賞賜。

又有一次仁宗想看俳戲,諸事都已準備就緒而王約來到,立即命令取消娛樂,他被仁宗尊敬和禮遇就到這種程度。

皇慶改元元日,詔中書省曰:汴省王右丞可即召之。王約三月一日臨京師,帝召見慰勞,遷集賢大學士,推思三世,贈諡樹碑。

延祐二年,命令王約巡行燕南山東道。王約到達衛輝,有一個人因毆打自己的母親而被逮捕拘押,他的母親流著眼淚來為他講情,訴說老妾只有這一個兒子,若被處死則一門絕嗣。王約根據她的愛子之情,打了他一百杖就釋放了他。天曆元年,文宗登帝位,王約入宮朝賀,皇帝在大明殿賜宴,非常高興地慰勞問候他。至順四年二月己酉去世,終年八十二歲。

王約平生著作甚豐,有《史論》三十卷,《高麗志》四卷,《潛丘稿》三十卷,行於世,被譽為元初“鴻筆”。夫人某氏,生一子思誠,二女。

王思誠,字克修。生於1301年,卒年不詳。奉議大夫,秘書監著作郎

王茂

王茂字伯昌,生卒年不詳,三槐王氏後之,元末明初,曹州人。天性忠孝,博學能文。工詩。順帝時進士。累官御史臺諫、歷戶部尚書,調福建省左丞,丁艱明太祖,定鼎金陵,奪情授刑部尚書,力辭不就,因安置安慶,未幾,老疾,放還,號東村老人,有《東村野叟詩稿》藏於家。

今僅收錄部分金、元時期的人物資料,希望三槐王氏後人、能提供更多的、這一時期家族名人。也希望這此家族的後人,貢獻出屬於你,也屬於我們的家譜資料。

TAG: 王約王寂三槐王氏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