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怎一個‛酥’字了得”——河南方言中的精妙之處

由 我要和你談談人生 發表于 美食2023-01-26

方言,又稱“

白話

”、“土話”或“土音”,指的是區別於標準語的某一地區的語言。某度釋義為:“語言的

地方

變體。一種語言中跟

標準語

有區別的、只通行於一個地區的話。“而方言土語形成一般是因為缺少適當的

書面語

,語言未達到準確描述的程度導致的。在複雜的方言區內,有的還可以再分為若干個

方言片

(又成為

次方言

),甚至再分為“方言小片”,一個個地點(某市、某縣、某鎮、某村)的方言,就叫做地方方言。

據我個人的理解分析,某地方言的構成大致需要符合以下幾個方面要素:不含政治因素、不違背公序良俗、敘事(物)表達貼切、琅琅上口。

河南地處中原,為“天下之中”。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河南方言直接繼承了古代漢民族共同語的語法、詞彙和語音系統發展演變而成,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

河南方言簡練精當,當年侯寶林大師的相聲《戲劇與方言》就幽默、生動地展示了這一特點。

下面,我就來和朋友們分享一下家鄉的一些獨特方言。

一、“酥你”

“酥”這個字有兩種含義,一為名詞,一為形容詞。

作為名詞,“酥”除了本義之外,還代指“酒”、“油脂”及某類食品。

作為形容詞,“酥”則代表“嘎嘣脆、容易碎”的意思;還有指代身體上的某種不適:酥軟、酥麻等。對了,還有還有一個意思是指光滑、有光澤——“酥胸半露”[舔屏]。

南宋詞人高賓王

曾寫道:“

酥胸紫領巾,冰翦柔荑手。”最有名的是

昌黎公的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而在三國演義中,關於“酥”的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詳。大才楊德祖愛耍小聰明,吃了曹某人的一口酥,讓人家懷恨在心,終因“雞肋”被斬于軍中。

但這些都沒有家鄉方言中的“酥”字來得精彩、生動、傳神。

“我酥你”!哈哈哈……。。不管是名使動還是形使動,結合上面的意思,神不?牛不?服不?怎麼樣,把你捶個烏眼窯、搗個滿臉花遠遠不夠,擰成齏粉才是終極形態。一個“酥”字給人無盡遐想, 形象、傳神、具體,言簡意賅卻包羅永珍、氣勢萬千。厲害吧?什麼九陰白骨爪、乾坤大挪移,我祭出“酥”字訣,誰與爭鋒?這妥妥人肉雷蒙機啊。

但是別慌,這句殺氣騰騰的“酥你”卻通常出現在關係非常親密的人之間。罵小孩子不聽話能用,迴應朋友小玩笑也能用。說“酥你”並不真要把你“酥”個七零八落、一灘爛泥。雖然語帶威脅,但戲謔、嚇唬的成分更多一些。如果真惹惱了,大多是以三字短語開頭,然後老拳相向、不講武德了。

怎麼樣,這下明白了吧?如果你來我們這兒,有人給你開玩笑時說“我酥你”,那麼恭喜,你至少和他是好友關係,可以一起喝酒喝得酥爛的朋友,吃飯還不讓你買單的朋友。

二、不粘

在河南,用得最多的一個詞是“中”。但是在我們這兒,和“中”差不多意思的還有一個詞“粘”。“粘”是個多音字,讀音不同詞性不同,這裡念“

zhān”,動詞。

“你弄這事兒粘不粘哪?”“我看這事兒不粘。”

“那貨過去根本不粘弦,上去人家給他弄個烏眼窯!”

這個詞完整表達是醬嬸的:“不粘三絃”。河南人說話簡練,通常說“不粘”、“不粘弦”。據此,這個詞都是與樂器三絃有關。我不懂樂器,三絃的製作有沒有粘這道工序也不瞭解,大致應該是有的。那麼這句話最初是不是從樂人那兒流傳開來的,也未可知。

“不粘三絃”代指做事兒不行、不靠譜或者無濟於事、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的意思。

三、木陳人

說到這個“木陳人”,究竟是哪三個字,我查了好多資料,也沒查出個所以然來,只好用這三個字來表達。看似有關聯的“陳”大概就是普通話裡“磣”,但是讀音有所不同。

《士兵突擊》裡,成才叫許三多“許木木”,是說許三多為人木訥、老實、軟弱。但我們這裡說的“木陳人”卻完全是另外一個意思。

老家把那種愛說大話,誇耀自己,表現自己,比如我怎麼樣交際廣認識人多能量大、我如何知識淵博學富五車等,實際嘛都不是的那種行為稱作“木陳人”。前面說過,河南人語言簡練,這個詞還有一個叫法“木蛋”。“木”是行為,是動詞。和一些地方說的“說話不嫌牙磣”看似有關聯,但又有很大區別。百度詞條裡對“牙磣”的解釋是:“

1。食物中夾雜著砂子,嚼起來牙齒不舒服。2。比喻言語粗鄙不堪入耳。3。因聲音尖厲難聽而引起的感覺。如以尖釘劃玻璃而作聲,能令人身起寒慄。”排隊1、3條解釋,“木陳人”說話言語絕非粗鄙不堪入耳,相反還愛掉個文、拽個詞,通常與所處的人文環境不符。大致有“酸”的味道在裡面。

四、嘬捻

在寫這個詞之前,我專門上網查了一下,沒想到,這兩個都是多音字[捂臉][捂臉][捂臉]。這裡讀“

zuō

niǎn”。另外一個不同音也不同義的就不說它了。這裡的“

zuō”

我一直在想用哪個字,“嘬”?“撮”?最後還是用了這個“嘬”,原因我下面會講。

“嘬捻”(完整的說法是“嘬捻子壺”)是指不行、沒希望的意思,是上文中“不粘”的特殊環境補充用語。“不粘”應用範圍較廣,而“嘬捻”則在一些特殊環境下使用。比如,“你今天打麻將手氣怎麼樣?”“不想說……又嘬捻了。”“今兒嘬哩很……”

看看,這裡知道我為什麼用這個字了吧?“嘬

zuō”是吸吮的意思,怎麼吸吮?不得把嘴收攏起來最小化嗎?輸光了沒有興高彩烈咧著大嘴笑的,也沒有什麼好說的,因為沒人同情你,乾脆把嘴嘬起來不吭聲。當然,這裡也有生氣撅嘴的意思。

最後,借用

學者周海中教授的話作為結尾:……當一種語言消失後,與之對應的整個文明也會消失。當今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網際網路等的衝擊,正處於逐漸消失的危險;因此,有關機構和語言學界都應該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搶救瀕臨消失的民族語言。保護漢語方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和社會安定。

1.方言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它傳承千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

2.人們已經開始有意識的保護歷史文化,如保護國粹京劇,保護民族傳統節日等。

3.普及普通話固然重要,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廢棄方言,拋棄民族的藝術。

4.普通話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為文化藝術,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特色,也應被保護,二者並不矛盾。(在這裡我表示對那些在家裡也說普通話的行為很不以為然。)

5.某種程度上來說,方言更能代表地區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種社會現象。

TAG: 方言陳人意思語言三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