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你覺得,到底什麼是產品的底層邏輯呢?

由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發表于 美食2023-01-23

什麼是產品?或許有些人對於這個司空見慣的概念,並沒有一個很清晰的答案,或者不知道如何去回答。我們常常會去了解其中的深層邏輯,卻忘了記住產品的基礎與底層邏輯。作者分享了他關於產品底層邏輯的理解,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各位,產品到底是什麼?

飯店服務員的微笑屬於產品嗎?你健身房的冷氣算不算產品呢?

是不是有點驚訝,我們對於這麼一個司空見慣的概念,第一反應卻是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答案,或者都不知道怎麼去回答;大腦為了“高效”往往會封裝好一個個概念,方便我們去記憶,但這也讓我們喪失了探索一個熟悉概念背後底層邏輯的機會;我們先看下三個常見的產品定義觀點:

觀點一:產品是有形的實體,企業諮詢或者飯店服務員的微笑等都不算產品,是服務;

觀點二:產品是指被人們使用和消費,並能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任何東西(來源百度百科);

觀點三:產品是企業與使用者之間交換價值的載體。

這三個觀點在其視角可能都對,但是這三個觀點都不便於我們更好的理解產品的底層邏輯,也不能成為我們的產品設計策略總綱;

下面同大家分享下我對產品底層邏輯的理解,先丟擲產品的定義:

“人人都可以是產品經理”,做產品的都知道這句話,其實這本質上說的是,任何一個人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解決的問題或大或小,提出的解決方案或體系或片面而已,這也反向說明了產品的本質就是:針對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這個定義面有兩個關鍵詞

【問題】+【解決方案】

,下面我們重點看下這兩個關鍵內容。

一、是問題不是需求,需求和問題不同

需求是怎麼誕生的?

當我們想從A狀態受促進轉化因子影響轉換到B狀態時,就會產生一個新需求,如下所示:

在促進需求變化的因素(後續文章會詳細說)觸發時,我們就會想著從A狀態到B狀態,但是從A到B是有客觀上存在的阻礙(注意是客觀上的存在,不是主觀上的),這些阻礙就是問題,而不同的人面對不同的問題就會產生不同的需求(比如下面舉例,古代需要馬,現代就是汽車);

舉一個經典例子,輔助大家理解下:

作為一個打工仔,我現在每天步行上班(A狀態),但消耗時間太長了,而且還腿疼(問題),那麼我如果騎馬上班的話(B狀態),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所以我想要一個快馬;促進需求誕生的條件是:效率;問題是我上班太慢了,最終的訴求是快馬,當然生活在當代的我就是汽車。

這也回答了另外一個問題,需求和問題的具體轉化邏輯:問題+場景+人群 =>需求,由於場景和人群不同,相同的問題也會產生不同的需求;

你覺得,到底什麼是產品的底層邏輯呢?

1.需求是建立在問題的基礎上,是由問題演變而來

問題可以在促進因子下轉變為多個需求,可以透過這個辦法建立行業需求圖譜,能把行業需求都規劃出來,做到提前洞察。

2.對產品經理來說,需求並不全面

需求好比半命題作文,使用者已經填補了一半,給設計者留了另外一半;需求的通用表示式就是:使用者想要什麼;並不包含使用者為什麼想要這個,使用者已經限定了範圍,如果產品設計者不能夠深入思考,能發揮的範圍就不怎麼多了,這樣設計出的產品就會存在很大的問題;

3.問題較為客觀,需求是主觀的

問題是描述的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但需求都是人在結合自己的實際感受加工出來的,人會在特定情況下會說謊或者表達模糊錯亂,那麼所謂的需求就是虛假的,就是大家常說的偽需求;這個也解釋了喬布斯福特等大佬們秉持的觀點:使用者說的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

4.問題相對穩定,但需求容易變化

由於需求的主觀特點,會因為場景和人群的變化而變化,不會特別穩定,所以我們在討論需要時須時刻關注時間因素的影響;但是問題相對比較穩定長久;

二、是解決方案,不只是滿足訴求的形式

什麼是解決方案?解決方案就是所有解決問題的策略的體系性彙總;怎麼理解這段話呢,我舉例說明下:

我惹我女朋友生氣了,我的需求是想要哄她開心,那我的產品是什麼?這個問題就比較好的解釋了產品的定義為啥落腳在解決方案上;

針對這個於是我產生了以下的想法;

梳理解決問題的關鍵邏輯:不能講理,態度要誠懇且積極且溫暖且可愛,如果能有額外驚喜會更好,還要給他信心以後不再犯錯;

情緒策略:滿臉笑容,表達溫和,動作輕柔;

言語策略:採用浪漫的語句,將過去我的好,換著法的各種誇獎她;

送禮策略:準備一個平常她捨不得買的口紅;

保障策略:哭泣著寫保證書,簽字畫押,保障以後不再犯錯;

以上5點都是我為了解決女朋友生氣了這個問題而產生的策略,所有的策略就構成了“哄楊胖子女友”產品,如果線上化的話,就是一款紅女友開心的APP,這也就是大家可能比較容易接受的“產品”概念了;

友情提示:上述是說的是我惹我女朋友生氣了,如果是你惹你們的女朋友生氣了,場景和人群發生了變化,需求也會隨著發生變化,那麼可能策略可能就要變;假設她是包治百病,你就節省下萬千言語和笑臉,帶個包回去就行;假設她是熱水萬能型,倒杯55攝氏度的農夫山泉即可……

透過上面的定義,我們會發現解決方案有兩層:

解決方案= 邏輯層+ 實現方式層

1。 問題的實現方式層就是與使用者具體接觸或者使用者實際所得部分

這部分也是大家嚐嚐容易理解的,比如上面的舉例中,我提供的口紅,寫的保證書這些都是實現方式層,我同樣也可以換其他的實現方式,比如倒熱水、買包包;

甚至開頭提到的觀點一就是把實現方式定義成了產品;而往往比較初級的產品設計者更是瘋狂的侷限在這層中,這也就是為啥高階產品苦練了很哇塞的axure能力,但絕不會出現在他的簡歷中一樣的道理;

2。 問題的解決邏輯層則比實現方式層更加底層,是解決問題的基礎

不可見,同產品戰略策略規劃等比較類似的東西。

我哄女朋友開心,選擇買口紅還是寫保證書,這些都承載體,而邏輯則是用真誠的態度去化解她心裡的不快,用額外的驚喜來彌補她心中的不足,最後透過承諾來避免她擔心未來再犯;所以邏輯層是產品設計的核心,這同樣也是老闆和產品設計助理的對待產品的根本性差異,前者是在邏輯層解決問題,後者是在實現方式層。

邏輯層是實現層的基礎,有了邏輯層,我們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當時的科技發展程度,可能利用的工具去相應的構建實現方式層即可;比如唐代哄女友開心送的是胭脂,現在就是包包或者口紅,邏輯上都是投其所好,實現方式上,女友所好因為科技水平發生了進化。

那麼,產品定位為問題解決方案的好處是什麼?

(1) 更加底層和體系全面

避免大家對產品的理解侷限在形式的認知上,而忽略了對其本質的探索和思考;解決方案會讓我們不僅去考慮實現方式,同樣也會考慮實現邏輯層,能夠對一切可以解決問題的內容都納入進來,保障使用者問題的充分解決,訴求儘可能的滿足;

(2)避免無用功的發生

看過思考快與慢的都知道,大腦喜歡走捷徑,實現方式層是大家擅長的也是大家願意做的,但這往往不靠譜,會讓我們忽略了邏輯而關注於實現層,最後花費了很多精力,但問題沒被完全解決掉;

(3)避免陷入為了做“產品”而產品,陷入主觀視角中

我們的本質是解決問題,考量的是問題有沒有解決,而不是停留在自己的感受中無法自拔,很多產品經理容易與使用者“感同身受”,產出了一大堆策略,除了感動自己外,使用者的問題還是真實的存在並沒有被解決掉;

最後,我提一個思考:

大家有沒有想過,假設我們知道了促進需求變化的條件,再根據成熟行業的發展經驗,是不是我們就可以構建出比較全面的行業需求圖譜呢?這樣就可以更清楚的推演出行業產品的發展方向,以及可能存在的商機機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互動,我會在後續文章中釋出該方向的內容;

以上是我對產品底層邏輯的理解和思考,希望可以拋磚引玉,對大家探索產品本質有所啟發,輔助大家設計出更好的產品。

本文由@一米諾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儲存空間服務。

TAG: 產品需求邏輯問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