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二亭|釉裡紅的呈色原理

由 行一茶器館主館 發表于 美食2023-01-18

元末明初,是指至正11年(1351年)徐壽輝和陳友諒佔領江西后到洪武御窯廠建立之前的一段時期。這時期雖然是無政府狀態,但卻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束縛,使景德鎮的制瓷工業迎來了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階段。

從歷史看元朝最強盛的時期景德鎮並沒有生產出精美的瓷器,但正是這個階段卻燒造出代表元朝最高水平的元青花和完美的釉裡紅瓷器。

景德鎮考古中就發現了一座元代龍窯及元青花和釉裡紅殘瓷,事實也證明了景德鎮湖田窯在元代就已經掌握了高難度的釉裡紅瓷器的燒造技術,釉裡紅的生產同元青花一樣已經達到了成熟階段。

二亭|釉裡紅的呈色原理

二亭|釉裡紅的呈色原理

釉裡紅是以氧化銅為呈色劑,但要想燒製出美麗的紅色,除掌握好氧化銅的配比外,還要控制好窯溫和窯內的還原氣氛,

因銅離子的變價反應對於溫度和還原氣氛非常敏感,否則便功虧一簣。所以歷朝歷代燒製釉裡紅瓷器的成品率都很低,產量也稀少。據史料記載和傳世品看,明代宣德以後景德鎮釉裡紅瓷器已停燒,直到康熙才又開始燒製。

二亭|釉裡紅的呈色原理

康熙海水江崖龍紋釉裡紅大缸

清代是利用兩層匣煅燒法,即在裡匣內開氣孔,外匣封閉,在兩匣中間裝碳,這樣碳在缺氧時燃燒產生CO進入裡匣使其還原相當充分,釉裡紅的紅色也相當成功。因此,因為工藝的發展,我們能看到清三代時期,筆觸細膩,線條工整的釉裡紅精品。

二亭|釉裡紅的呈色原理

二亭|釉裡紅的呈色原理

雍正釉裡紅雲海九龍杯

陶瓷的顏色釉是利用各種金屬元素的粒子或化合物作為著色劑來呈色的。我國古代的陶瓷常用的著色劑的金屬元素有銅、鐵、錳、鈷、金等。它們的呈色情況如下:

銅在氧化氣氛中呈現綠色和藍色,在還原氣氛中呈現紅色;鐵在氧化氣氛中呈現赤、黃、褐和茶色,在還原氣氛中呈現青、黑色(含量高時);鈷在氧化氣氛中呈現藍黑色,在還原氣氛中呈現藍、淡紅色;錳在氧化氣氛中呈現灰紫色,在還原氣氛中呈現灰褐色;金在氧化氣氛中呈現薔薇色或紫紅色,在還原氣氛中呈現薔薇色。

二亭|釉裡紅的呈色原理

古代的氧化銅為黑色粉體,景德鎮的傳統制作方法是採用紫銅,放在高溫中煅燒使其表面氧化,將表面的黑色氧化銅薄層取下,粉碎研磨加工成細粉,古代被稱之為“銅花”。將氧化銅配合一些石灰石及含石英、鹼金屬的原料混合為呈色劑。當窯內區域性氣流、溫度、濃度有所波動時,就會對某些敏感的變價金屬元素(如鐵、銅等)的氧化物產生影響,使釉面呈現不同的色調。

含有Cu2+(藍色)、CuO(黑色)、Cu+(無色)、Cu2O(紅色)、及Cu等多種顏色,我們所要的紅色是還原成氧化亞銅而不是完全還原成為銅。

二亭|釉裡紅的呈色原理

還原火的理論以及反應方程式也比較簡單,即在高溫下利用燃燒不完全所產生的一氧化碳(CO),使陶瓷原料中的氧化物還原。在高溫時一氧化碳及碳是活躍的,燒窯時利用閘門的開合產生出未完全燃燒的一氧化碳,從而促進對瓷釉的還原反應。瓷釉中的金屬氧化物如矽、鋁、鈣、鋇、鉀等是穩定的成份,特別是氧化鋁、二氧化矽在此時幾乎不被還原。

在還原氣氛中反應,這種化學反應能使生成的氧化亞銅具有流動性並深入胎骨,而沒有反應和亞反應狀態的氧化銅呈原色小塊狀下沉,因氧化亞銅的熔點是1235℃,氧化銅的熔點是1326℃,加之鐵的存在,這就形成有黑有綠有褐黃的原因。筆道輕細的地方根據化學反應動平衡原理,氧化銅轉換為氧化亞銅少而必然出現燒飛的現象。而且有還原反應的地方就有生成的CO2氣體,使筆道處釉面的氣泡比汽化的氣泡要大的原因。

- The End -

TAG: 釉裡紅還原氧化銅氣氛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