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這一條已經消失的河流,但對漢口的形成,卻意義重大!

由 照說不悟 發表于 美食2023-01-17

今天,我們來聊一條河流,這是一條已經消失了的河流,但在我們漢口的歷史上,非常有存在感——玉帶河,這也是資料記載上武漢城區最大的人工河。在歷史上,據說他的繁華程度,不亞於南京的“秦淮河”。

按理說,武漢地處江漢平原的東部,河湖密集,水道交錯,應該沒有修建人工河的必要性。可湊巧的是,在漢口的歷史上偏偏就修了這樣一條人工河,而且正是因為這條玉帶河的修建,才形成了我們的漢口,也形成了我們武漢三鎮鼎立的城市基礎格局。

這話,要從古時候說起。在明朝成化年以前,漢口和漢陽的地理位置,還混為一體,沒有區隔開來。到了明朝成化年間,漢水在郭茨口附近才截彎取直,經龜山之北注入長江。漢陽城的地理位置呢,也因此由漢水之北跑到了漢水之南,在地理位置上,從“漢陽”變成了“漢陰”,但漢陽的地名呢,已經沿用了千年之久,加上漢水上游已經有了一個“漢陰”,所以人們就不再改變其名稱,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而在漢水之北,新衝擊而形成這一塊地方,人們給它取名為“漢口”。漢口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漢水注入長江的口岸”這個意思。自此,漢口也因此而形成了。

在武漢,那些地勢相對較高的臺地,人們習慣地將其稱之為墩,這些地方因為地勢較高,不容易被洪水淹沒,因此就吸引了很多的流民在此安家落戶。

對於這個新成長起來的漢口,北方的後湖水系始終是最大的威脅。每年在漲水的時候,因為府河大漲,就會挾著滾滾洪水而來,使得漢口的居民們在洪澇災害中舉步維艱。

就這樣,苦苦地等待了100多年,終於等來了一個人,一個開拓進取、勇於承擔的人——他就是明朝末年的漢陽通判——袁焻。

為了徹底根治漢口的洪澇災害,經過多年的實地勘察,1635年,在袁焻的主持之下,一條西起橋口,東至堤口,也就是現在的王家巷,長達11華里的大堤,終於修建成功了,並形成了對漢口的環抱之勢,由此徹底解決了100多年來的漢口水患。

在修築堤壩的時候,為了方便取土,袁焻帶領人們在堤壩選址的北側,硬生生地挖出了一條2丈多寬、11華里長的大溝,然後再匯入漢江之水,接通長江,形成了漢口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工河,這就是玉帶河。玉帶河的修建,也因此形成了漢口最初的雛形。

為什麼說袁焻是開拓進取、敢於承擔的人呢?大家想啊,1635年是什麼時候?是大明王朝的帝國大廈即將傾覆的時刻啊。我們知道,第二年,也就是1636年,大清國就已經建立了。再過了9年,也就是1644年,大明王朝也就落幕了。

這一條已經消失的河流,但對漢口的形成,卻意義重大!

在這樣的環境下,袁焻是怎樣把堤壩修築成功的?經費又是從哪裡來的?袁焻又是如何為大漢口留下了一個沿用500多年,至今最為貼切的地名——長堤街的呢?

關注我,下次,我們接著聊。

這一條已經消失的河流,但對漢口的形成,卻意義重大!

這一條已經消失的河流,但對漢口的形成,卻意義重大!

這一條已經消失的河流,但對漢口的形成,卻意義重大!

TAG: 漢口漢水人工河漢陽玉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