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宋末蔣捷最經典的五首詞,篇篇都是千古名篇,第五首封神

由 謝小樓 發表于 美食2023-01-09

宋末詞人蔣捷,字勝欲,號竹山,陽羨(今江蘇宜興)人,他與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為“宋末四大家”。蔣捷有《竹山詞》一卷,存詞九十餘首。

蔣捷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進士,然而不久之後,南宋朝廷覆滅,蔣捷從此過上了四處漂泊的生活,因此,蔣捷的詞中,往往充滿了對人生失落與世事無常的感傷。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蔣捷最為經典的五首詞。

一、《一剪梅·舟過吳江》

一剪梅·舟過吳江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公元1276年,元朝的軍隊攻破臨安,從此蔣捷開始流浪,在行舟經過吳江縣的吳淞江時,他寫下了這首經典詞作。

蔣捷懷著一片春愁,行舟吳淞江上,在蕭瑟的風雨中,駛過秋娘渡與泰娘橋。舟行飄搖,象徵著詞人漂泊的人生,酒樓上的酒旗招展,勾引著詞人渴望借酒澆愁的內心。秋娘與泰娘,都是歌伎的代稱,這兩個以歌伎名命名的地名,在古代文人那裡,本來會引起美麗的遐想,然而,在經歷國家淪喪與漂泊無依的蔣捷這裡,只會引發他更多傷感的情緒,在蕭蕭風雨中,寓意美麗的秋娘渡與泰娘橋,都變得悽迷傷感了。

國已經沒了,家成了他內心最嚮往的地方,他多麼希望,能回到家裡,跟妻子一起,點著燻爐裡心字形的香,調弄鑲嵌著銀字的笙篁。然而時光無情地流逝,他依然漂泊在外,無法歸家。

最後三句,是描寫時光的千古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春去夏來,櫻桃成熟,變得殷紅,芭蕉從綠變成深綠。蔣捷用“紅”、“綠”兩個鮮明的顏色,寫出了時光對世間萬物無情的改變,抒發了他對年華消逝的慨嘆。一個“拋”字,傳達出了一種人生在世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之感。

二、《梅花引·荊溪阻雪》

梅花引·荊溪阻雪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風拍小簾燈暈舞,對閒影,冷清清,憶舊遊。

舊遊舊遊今在否?花外樓,柳下舟。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黃雲,溼透木棉裘。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這首詞是寫詞人行舟荊溪,被風雪所阻,於是停舟憶舊,感慨萬千。

詞的開篇以白鷗發問起筆,詞人本是因風雪所阻而泊舟,卻故意借白鷗之口發問,是為何停舟?是身不由己而停留,還是心甘情願停留?若是心甘情願停留,又為何眉頭緊皺?詞人寫問不寫答,因為答案盡在不言中。江上的風吹拂著船上的簾幕,燈火在風中搖曳,詞人一個人冷冷清清地對著自己的影子,回憶起昔日舊遊。

詞人多年前也曾在這一帶遊歷,然而今昔異境,如今國已不在,他也不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進士。下闋頂針,連用兩個“舊遊”,一種物是人非的破滅之感漫天襲來。當年的花外樓、柳下舟還在嗎?還是當年的模樣嗎?詞人同樣只問不答,因為答案同樣盡在不言中,即使一切還在,他的內心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心緒,他只想在殘夢依稀中回到那個一切尚美好的舊遊中去。

可是,夢也不隨人願,連夢都回不去了,他只能孤寂地著空自流的一江寒水。那漠漠黃雲,夾雜著溼氣,浸透了他木棉裘。寂寞、孤獨、冷。

在最後,詞人忽然抽離視角,不再寫自己有多愁,而是寫那不懼嚴寒的梅花,恐怕也跟詞人一樣愁。在今夜大雪之中,惟有梅花與詞人共情,在這樣的意境中,詞人的愁緒不是怨婦式的,而是有了高潔的意趣。

三、《聲聲慢·秋聲》

聲聲慢·秋聲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淒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簷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宋玉《九辯》有云:“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秋天在詩人那裡,大多是悲涼的。蔣捷的這首詞,以種種秋聲,來訴說他內心的淒涼愁若。

詞人寓居黃花深巷之中,紅葉掩映的低窗外,傳來一片淒涼的秋聲。本是豆子開花的季節,卻傳過來了下雨的聲音,中間還雜著風聲,豆子剛向世界展現美麗的花朵,便要經受秋風秋雨的摧殘。深夜的銅壺滴漏,已經漏下二十五點,那高高的譙樓大門,為什麼鎖不住那更夫打更趕聲音?提醒我已經到了五更。

詞人為什麼能聽到五更的更聲,那是因為他滿懷愁緒,睡不著。他在想什麼呢?詞人聽到了玉佩的聲音,恍然間以為是故人來了,仔細一聽,原來是秋風吹動屋簷下的鈴鐺發出的聲音,原來他在思念故人。

明月下沉,黎明到來,軍營裡出操的號角傳來,軍營裡的人馬騷動起來,忽然四周又傳來了悲涼的笳聲。對於國家破滅的蔣捷來說,這軍旅之聲,無疑更讓他心痛。鄰居的燈光閃爍,還傳來搗衣的聲音,她為整夜搗衣呢,是不是因為思念遠行的丈夫而整夜難眠呢?

最後,詞人巧妙地將自己的愁緒移植到蟋蟀上,他說蟋蟀一夜叫到天亮,是在訴說愁緒,到了天亮還沒訴說完畢,於是分一半秘緒,給了雁。

這首詞堪與歐陽修的《秋聲賦》媲美,是描寫秋聲的千古名篇。

四、《少年遊》

少年遊

楓林紅透晚煙青,客思滿鷗汀。二十年來,無家種竹,猶借竹為名。

春風未了秋風到,老去萬緣輕。只把平生,閒吟閒詠,譜作棹歌聲。

元初,曾有多人舉薦蔣捷入仕,都被他拒絕,他寫下這首《少年遊》明志。

楓林紅遍萬山,傍晚之時,煙靄青青,亡國漂泊,客居江湖的蔣捷,愁思迷漫在鷗鳥棲息的汀洲之上。漂泊二十年,沒有地方種竹,卻借竹作為自己的號。蔣捷以家鄉“竹山”為號,竹是國畫四君子之一,它在文人的內心中代表著高尚的節操,蔣捷以竹為名,就是在表明自己要不做二臣的高尚節操。

二十多年來,他飽嘗漂泊之苦,無家種竹,但仍不改他以竹明志之心。

春風還未吹了,秋風又吹到,時光飛逝,步入老年的蔣捷,看輕了世間一切塵緣,只將自己這一生的經歷,譜成一曲漁人的歌曲。

五、《虞美人·聽雨》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首詞以“聽雨”為線索,串起了蔣捷一生的心路歷程,用簡練的筆調,寫盡了人的一生。

少年時代,意氣風發,無憂無慮,整日流連於歌館酒樓之上,沉溺於紅燭羅賬的溫柔鄉中,那時聽雨,只是一種愜意的情趣。

到了壯年,聽雨的場景轉變客舟之中,看到的是廣闊的江面,低垂的雲幕,失群的孤雁,悽緊的西風。因為這時有了責任,要為了家庭而奔忙,要為了生活而漂泊。此時雨中的況味,是人生的孤獨無依與前路的茫茫之感。

如今,兩鬢斑白,年已老邁,既不能意氣飛揚地在歌樓上聽雨,也不會茫然淒涼地在漂泊的客舟中聽雨,而是超然地在僧廬之下聽雨。

僧廬有宗教場所,是超然的存在,而詞人此時已遍歷紅塵,此時聽雨,便有了一種超脫的感悟。在歷經人世間的種種悲歡離合之後,終於明瞭了道家的太上忘情,佛家的一切皆空。

清人許昂霄《詞綜偶評》中說:“‘悲歡離合總無情’,此種襟懷,固不易到,然亦不願到也。”

TAG: 蔣捷詞人聽雨漂泊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