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標杆學習有方法,但沒有秘籍

由 卓越運營 發表于 美食2022-12-31

精亦誠劉欣

(本文來自原創作者劉欣“卓越運營實戰”公號,訂閱公號,一起實現卓越運營。)

我是一名管理諮詢顧問,每年都接觸不少企業。

這些年下來,我有一種感受不斷加深,很多企業的高管和老闆,態度和素質越來越高,但是急功近利的心態仍是非常普遍。

這種急於求成的心理,我非常理解,我自己也經常恨不得立刻完成所有的事。

由於急迫甚至焦慮而尋找更優的方法,來改變團隊、改造企業,是非常值得讚賞的。

但是,渴望掉進山洞撿到一本武功秘籍,從而脫胎換骨、功力大漲,這種事情在武俠小說裡看看就好,做企業別總惦記著哪裡藏著一本“秘籍”等你去發現。

知道歸知道,然而依然有很多企業在學標杆時,嘴上說的是學“乾貨”,實際上心裡想的是得到一本“秘籍”。

標杆學習,有方法,但沒有秘籍。

—1—

秘籍心態,讓進步更難

進入下半年,做戰略規劃和戰略解碼的企業不斷增多,有一家公司的戰略負責人找到我,他和我說的一番話,讓我頗有些感慨。

他是這麼說的:“劉老師,我們是一家上市公司,這兩年嘗試了很多戰略工具,簡單的有波士頓矩陣、波特五力分析等,複雜的有BSC、BLM、BEM等等,包括商業模式畫布、創新模型什麼的也都使用過,但感覺效果都不明顯。不知道劉老師您那裡,是否有其他戰略工具,發給我們學習一下,我們內部討論後,如果覺得好,再看後面怎麼合作。”

讓我感慨的地方在於,他們浪費了太多時間在戰略工具的選擇上,而不是戰略選擇上。

因為,

戰略工具的選擇,不是戰略。

我幾乎可以肯定,即使我將其他戰略工具發給他們,估計也難逃厄運。

兩年嘗試十餘種戰略工具,這種狗熊掰苞米式的淺嘗輒止的做法,不是在找工具,而是在找秘籍。

原來很多企業,能夠憑藉“一招鮮,吃遍天”,更多是因為市場初期大膽出擊,或是剛好站在了風口。但是,各行各業發展到今天,越是在充分競爭的市場,就越沒有“一招鮮,吃遍天”的做法。

然而,很多企業“一招制敵”的幻想卻從未放棄,總是僥倖地認為會找到“下一招”,而“下一招”也許就藏在尚未被發現的某本秘籍裡。

秘籍心態,實際是一種偷懶心態,會讓進步變得更難。

前幾天,我在給一家企業做內訓的時候,現場佈置了一個任務,是明確公司目標達成的KSF(即關鍵成功因素),需要各自思考、再集體研討。

有一位高管立刻提出,“劉老師,您把其他製造型企業做過的結果,展示出來給我們參考一下吧,大家都是製造業,估計結果差不多,我們直接在裡面選擇就好了,這樣效率更高。”

我沒有立刻答應,也沒有直接拒絕,而是說:“我是有很多企業的案例,但之所以沒有先拿出來給大家看,是希望

我們能在獨立和深入的思考後,再去做參考。也許最終結果確實大同小異,但那也是純屬巧合的雷同,而不是簡單模仿的相似。

你們快完成的時候,我會展示一些案例,這樣你們對照來看,會更有感觸。”

這位高管的想法,是很多人的想法:標杆學習嘛,那就把標杆的做法統統擺出來,我們看看有沒有秘籍,有沒有絕招,我們只要做選擇就好了,不用想那麼多。

選誰做標杆,是一道選擇題。

但是,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用到什麼範圍、好用和不好用是為什麼……,這些都是思考題。

標杆學習,要做選擇題,更要做思考題。

—2—

方法要有效,一停二看三透過

標杆企業的方法,已經被標杆證明是有效的。

但,能否在我們的企業同樣有效?答案肯定是:不一定。

要想在自己企業應用新的方法,我們需要

“一停二看三透過”。

一停

一停,就是前面說的,不要抱著秘籍心態,急急忙忙地照抄照搬,而是

停下來深入思考

,把關鍵問題和關鍵環節想清楚了,再行動。

我很欣賞一位企業老總和我說的話:“我們考察一番之後,決定學美的,但是我們不學100%的美的,我們只學60%的美的,只要匯入其管理機制和運營方法就很好。”

二看

任何一種方法能夠有效,一定不是孤立發生作用的,要想掌握到位,至少要看到這個方法的兩個方面:

邊界條件、配套機制。

o 邊界條件

邊界條件,有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

比如,大規模流水線的生產方式,是基於大批次、少品種的外部市場需求。

一旦外部市場需求越來越成為小批次、多品種之後,就要更多采用U型線、細胞線等生產方式。

這是外部條件,決定了哪種方法更有效。

再說內部條件,比如阿米巴經營。

在企業內部,必須既要有嚴謹及時的資料收集與反饋,也要有科學合理的單元分割,還要有“敬天愛人”的企業文化,不具備這些內部條件,就會令阿米巴失效。

o 配套機制

配套機制,很容易被忽略,而導致好方法失效。

例如,全面預算管理,是非常好的戰略落地和經營管控的方法。

但是,我在很多企業看到,預算工作完全是由財務獨立來做,做完之後預算就被放在一邊,直到第二年年底再撿起來,其他部門覺得預算就是財務在做報表。這就是缺乏配套機制導致的。

全面預算管理,在完成預算編制之後,激勵上要配套相應的績效考核和薪酬獎懲,過程中要進行定期的預算執行分析和改善跟進,如果沒有這些配套機制,全面預算管理就不可能發揮作用。

三透過

好方法的匯入,一定要透過內部人員的認同,而且是

從老闆到幹部,再到員工,從上至下三個層次都要透過。

老闆自己,首先要能深刻理解,標杆企業的好方法好在哪裡,而不是聽說之後安排下面幾個人走一圈,回來搞個培訓了事。前面說的“一停”,也主要是指老闆要能停下來深入思考,看清邊界條件和配套機制。

幹部層面,除了匯入方法本身以外,更要把配套機制在內部建立起來。

員工層面,則更多的是在操作層面上,掌握具體應用,並提出改善反饋。

—3—

憋大招不如扎馬步

再優秀的標杆企業,也沒有稱霸江湖的秘籍,更沒有石破天驚的絕招。

標杆企業那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無一不是在千錘百煉中磨礪而出。

沒有秘籍也沒有絕招,那能不能自己全力以赴,也憋個大招呢?

不能說不行,但是成功率不高。

如果是個人行為,比如說練鋼琴、練射箭這類技能,是可以透過全力以赴,大幅提升能力的。

但是對於一家企業來說,特別是處於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很難透過憋大招讓企業整體提升、全面改觀。

我前兩年接觸過一家公司,當時他們正在全力做工廠的智慧化改造,當初的設想是智慧化改造完成後,不僅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還能減少招工難的問題,而且客戶來參觀的時候也能展現公司實力。

公司內部開會也說,我們至少用一年半時間,憋出這個大招,然後就能遠超同行,一騎絕塵。

但是在投入巨資,智慧化改造接近尾聲的時候,外部市場逐步下滑,內部供應鏈體系也沒有同步提升,受原材料制約很大。內外夾擊之下,智慧化工廠開工不足,變成了雞肋,更多時候是用於接待參觀。

戰略選擇和投資決策,本身就有風險,誰也無法完美預測。

我們要說的不是這個風險決策問題,而是這家公司不應該把智慧化改造,當成企業全面提升的唯一希望,當成超越同行的“大招”,這種全力以赴,很容易變成孤注一擲。

與其憋大招,不如扎馬步。

企業不是個人,不能僅靠單點突破。

企業是一個複雜系統,必須考慮全鏈條的整體效應。

個人可以只練習長項,而不顧弱點,一樣可以在人海中脫穎而出。

企業,特別是上規模的企業,不僅要有長板,還不能有明顯的短板,因為短板就意味著瓶頸。

長板不一定製勝,但短板很可能致命。

所以在標杆學習中,我們更倡導學習標杆企業是怎麼扎馬步的,而不是怎麼憋大招的。

真正的大招,不是孤注一擲,而是扎馬步練出來的內力外放。

對個人來說,千招會不如一招熟。

對企業來說,一招熟不如內力足。

最後的話:

標杆學習有方法,但沒有秘籍。

學方法,不僅要做選擇題,更要多做思考題。

思考題怎麼做?一停二看三透過。

停下來想清楚,看邊界條件、看配套機制,過老闆關、幹部關、員工關。

企業是複雜系統,與其憋大招,不如扎馬步。

常扎馬步才能內力足,內力足才不怕冬天長。

你的企業是如何學習標杆企業的呢?

歡迎在後臺留言,和我們交流。

— END —

作者簡介:

劉欣,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畢業,精亦誠諮詢創始人,中國家居五金專委會管理專家、中國裝置管理協會特邀專家、原美的資深高管,現為多家知名企業的管理顧問。

1999年畢業後加入美的,在美的工作17年,歷任集團總裁辦副主任、事業部管委會成員、營運與人力資源總監、海外營銷總監、國際戰略專案總監,主導和推動戰略轉型、運營管理、組織變革、人力資源管理、海外營銷、流程診斷、產銷計劃管理、精益改善等多項工作內容,曾為美的、OPPO、SHEIN、波司登、金髮科技、納思達、喜臨門、大自然、駱駝、帥康等多家企業進行諮詢和授課。

TAG: 企業標杆秘籍大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