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追憶宋長榮戲曲人生

由 博視聽 發表于 美食2022-12-30

江蘇梨園真國色 聲震海外美紅娘

作者:李穎

回首來路叩問當下,他如何一路走來?大師餘風,激兮當代,縱然歷史車輪滾滾,卻始終閃耀碾不碎的光亮。他是從蘇北地地道道的農家走出來的藝術家,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他的一生經過苦難的磨礪,親歷改革開放,沐浴祖國偉大復興的幸福陽光,在時代的社會變革中,透過自身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淬鍊成為一代京劇大師。

家境貧寒,戲園叫賣

他原名宋寶光,1935年7月30日出生於沭陽縣一位貧苦農民家裡,父親宋國治租種菜地為生養活一家人,俗稱“賣菜的”。他兄妹五人,排行老五,又因生得黝黑,從小大家都叫他“黑小五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自七歲起便開始做農活。父親見他聰明機靈,毅然將他送到西關泰山公廟小學讀書。然而因為學費,上了兩年便輟學了。於是,他請父親準備一個竹籃子,平時做農活,閒時便沿街叫賣:白天賣燒餅、油條,晚上賣花生、瓜子。每日早出晚歸,雖然賺不了幾個錢,但是鍛鍊了他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與韌勁。尤其晚上,他時常進當地人多的戲園叫賣,由於不用買票便可以在戲園裡“蹭戲”,得以與戲曲結緣。戲園裡唱《霸王別姬》的曲目時,他都能唱上幾句。當地人發現他的唱戲天賦,便推薦他在花會表演中扮演年輕女子。幾場表演下來,看熱鬧的人都稱讚這個“女角”裝扮好看,嗓子又亮,是塊唱戲的料。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還不如去學戲呢!”這句話讓他從此走上了一條不同尋常的人生路。

走進梨園,勤奮刻苦

他不是梨園世家,也非科班出身,沒有任何學歷加持,但他與諸多梨園大師走了同一條路。貧窮給予他們不畏寒暑的筋骨和永不服輸的性格。當時,陽縣商會成立一家舊式科班,招收男童、女童練功學戲。熱心的鄰居把他送到科班,教戲的老師考他嗓音,他便唱起在戲園裡學來的唱段:“漢兵已掠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或許虞姬娘娘偏愛他,他唱得清脆甜亮。老師們驚訝不已,覺得他確實是適合學旦角的後生,便按科班舊規把他排在“長”字班,“長榮”之名應運而生。從此,他憑著刻苦練就的一副“金嗓子”,逐漸在梨園嶄露頭角。

人得有信仰,戲才有魂魄。後來,他的誠心打動荀慧生。正式拜師之後,便跟著師傅荀慧生的戲班四處演出。於杭州、嘉定、上海、南京公演之際, 時刻牢記大師的教誨: “學藝千萬不要生搬硬套。” 因此, 他根據個人的條件,幅度放大一些, 表演放活一些,併力求“脫羈怒馬韁還在”的神似。在他看來,荀派是生活化、口語化,是“嬌羞媚憨”。為了練好紅娘的跑圓場, 達到“疾走若漂小扇搖, 風回浪折舞紅綃”的地步, 他曾經在腿肚子上綁小沙袋, 三百六十五天不停地每天三遍功。為了練好“逾牆”的棋盤舞, 飯用真棋盤來練。日久天長, 手都磨起厚厚的老繭。荀派傳人童芷苓、黃少華、李薇華、宋長榮、孫毓敏、劉長瑜有“一仙二隱三大賢”的說法,而他則是其中唯一一個男旦演員。

立足淮安,走出江蘇

20世紀60年代,他所在的沭陽縣京劇團與蘇北其他四個劇團合併成立淮陰專區京劇團。由此,他離開沭陽,立足淮安,走向世界:淮安是歷史名城,“戲曲之鄉”,先後走出京劇大師王瑤卿、周信芳。因此,在排演劇目時注重弘揚地方歷史文化,選擇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故事,比如劇目《未央宮》《千金記》等,特別是《千金記》,韓信、虞姬是本地的歷史人物。此外,他經常下鄉慰問演出,讓農民也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他總說:我是農民的兒子,鄉村振興,文藝不能缺席。1979年,他主演的《紅娘》先後在江蘇南部、安徽等地巡迴演出,獲得好評後便開赴上海演出。同年12月初,《紅娘》在上海的首場演出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隨即連續加演,火爆時還分日場、夜場。

改革開放,走向世界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作為一名黨員,他時刻牢記“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肩負著中國國粹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因此,他一邊演出,一邊學習。1980年,他在上海向梅葆玖先生學習《穆桂英掛帥·捧印》;此外他學程派,宗荀派,一路走來,一路夢歌;他苦心孤詣,破繭成蝶!改革開放後,他忙碌於世界各地:1980年初,國內連演52場,場場爆滿,觀眾超過6萬人次;1984年,首赴香港演出,他的紅娘形象,征服香港觀眾,獲得極大成功。緊接著,走向臺灣,並五赴加拿大巡迴演出,後兩赴美國講學演出。《紅娘》一曲天下知,後來他在北京拍攝《紅娘》電影任務時,把戲曲搬上了大銀幕。

他的一生,先後主演過七十多出傳統和現代劇目,其中《金玉奴》《霍小玉》《紫釵記》等劇目名滿天下,享譽海內外。所到之處好評如潮,朱鎔基總理曾稱讚他“藝精於勤傳承了荀派,行成於思演活了紅娘”;李瑞環主席則為他題詞:“荀藝長榮”。

留聲後世,培養後輩

他毫無保留把70餘部由他主演劇目獻給觀眾,只為將中國戲曲的精髓發揚下去;同時,他以一個藝術家的身份,積極參與地方公益事業:捐贈、義演,乃至作為人大代表去為人民辦事、為地方文化建設建言。2006年,中央電視臺來宿遷拍攝戲曲節目《過把癮》,邀請年逾七旬的他助興,立刻應允,不顧高齡,登臺演出。

他一生收徒很多,但對弟子的要求很高,先看人品,還要有一定基礎,對京劇和荀派真心熱愛,而一旦收下,教戲便毫無保留,培養了熊明霞、劉佳、楊揚等十幾位荀派藝術第三代傳人,為繼承弘揚中國京劇事業做出傑出貢獻。正是大師的“唱戲先做人、無德藝不立”的教誨,讓京劇深植江淮大地,紮根於人民心中,成為江蘇乃至全國億萬戲迷喜愛的劇種之一。

宋先生曾任淮安京劇團團長、江蘇省長榮京劇院名譽院長、江蘇省劇協副主席,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文化部特別獎和亞洲傑出藝術家終身藝術成就獎,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傳承人,撰有《活紅娘宋長榮自述》等專著。他是淮安文化的名片,也是中國京劇的名片。透過《紅娘》,人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江蘇,不一樣的中國。入室弟子朱儁好沉痛地說道:“宋老師的逝世是京劇荀派藝術界的一大損失,自己作為後來人要把老師在舞臺精益求精的藝術精神傳承下去,弘揚下去。”

今天,當我們走進江蘇省長榮大劇院,耳邊彷彿又響起他字正腔圓、聲情並茂的演唱,猶如長江的奔騰與豪邁。聽他高亢婉轉、蕩氣迴腸的聲腔,如長江千迴百轉不屈不撓地向前。他用百家之長的謙和與包容,海納百川,氣度不凡,踐行德藝雙馨“戲比天大”和愛國愛鄉“情深似海”的人生格言。

暱稱梨園荀派,美譽江蘇紅娘。他因京劇而年輕,京劇因他而璀璨。他擁有四代觀眾,寄託著旦角的歷史掛牽。荀派藝術溪成河,河成江,江成海,他仍然在掛帥,演繹著八十登臺的梨園神話。人去荀聲在,長榮猶伴人。他藝不驚人誓不休的執著,戲比天大的敬業精神,為戲劇界樹立了一座燈塔,永遠值得我們學習與懷念。

編輯:楊帆

TAG: 紅娘荀派長榮梨園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