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上癮”(爽感)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同樣也是財富密碼

由 心理解憂店 發表于 美食2022-12-29

1.

如果細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就能發現,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離不開的東西。

男人抽菸、打遊戲;女人購物、吃美食;小孩愛吃甜食;老人愛打麻將、跳廣場舞等等。

之所以離不開,是因為這些東西或行為多少有點讓人上癮,且能帶來一時的爽感,沉迷者對此欲罷不能。

不過,這都只是心理層面的“上癮

,更加嚴重的是精神層面的“上癮

,我們會很自然地想到那些寫在刑法裡的上癮,比如“黃、賭、毒”。

當然還有“煙、酒、糖、鹽”這幾大類。

“黃”自不必說,至聖先師孔夫子都說:“食色性也”,這是屬於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是寫在基因裡的程式碼,是人類繁衍生息的本能。

基於此,這種本能的需求,便衍生了龐大的周邊產業,這些產業養活了無數從業者,也給國家財政不斷添磚加瓦。

回望古代,早在春秋時期,便出現了

“管子之治齊,為女閭七百,徵其夜合之資,以佐軍國”

的先例,齊國之所以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那些女閭是做出了重要貢獻的。

到了現代文明社會,雖然官辦場所沒有了,但是周邊產業卻愈加繁榮,不斷出現了比如杜蕾斯、岡本、高邦等知名企業,這些企業都給各自的國家貢獻了巨大的財政稅收。

正因為需求量大,這才供不應求,市場中的剛需經濟正是在這種關係產業鏈中蓬勃發展。

再說到“賭”,賭也是全世界的惡疾,雖然政府拒絕賭博,但其背後的人性邏輯卻是不得不承認,每一個都極容易讓人上癮。

心理學家認為,

我們大腦的一個最基本的執行原理,就是節能。

而節能的意思就是:走捷徑,抄近道,大腦喜歡用最簡單的方式去行動,以節約更多的能量和資源,來確保人體能更好地趨利避害。

這是寫在基因裡的大腦機制,每一個人都是如此。

所以,靠“賭”這種“以小博大、不勞而獲”的爽感,就是賭博讓人上癮的根本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賭博從來都無法從根本上杜絕,而世界上各種變相的賭博方式從古至今就沒有消失過。

在中國古代有鬥雞的娛樂活動,古羅馬有角鬥場,角鬥士與角鬥士搏殺、角鬥士與野獸搏殺等,都是透過場外押注,以此來獲得數百倍的收益。

再到我們身邊發生的,有人一定記得那一段時間持續了數十年的“地下六合彩”,這種變相的賭博不知道坑害了多少人,都是想走捷徑才導致上癮所致。

2.

如果說“黃、賭、毒”是可以透過律法和自我道德約束來避免上癮的話,那麼“煙、酒、鹽糖”這種身體必需的

物質性上癮

該怎麼辦呢?

可以說,在唯物上癮的身體需求層面,我們只能靠自己來自我約束。

先說“鹽上癮”。

美國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小白鼠的實驗,他們用鹽水和清水分別投餵小白鼠,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在清水投餵的這一段時間裡,小白鼠的大腦會分泌一種蛋白質,而這種蛋白質和尼古丁、可卡因等上癮物質發作時分泌的蛋白質十分相似。

澳大利亞的科學家也做過類似的一種試驗,結果是當鹽進入人體分解時,大腦的杏仁核區域會分泌一種物質,會對人的情緒產生重大的影響。

這兩個科學實驗證明,我們日常的食鹽,具有

身體上癮

身體必需

的雙重屬性。

可能很多人都沒有發覺,原來“鹽”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如此重要。

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人一旦吃少了鹽或沒有鹽做飯,就感覺像是吸了毒一樣,身體骨瘦如柴不說,精神更是萎靡不振。

所以,這種生活必需和精神上癮的東西,必然會產生暴利。

可以想見,古代皇權總是熱衷於大興水利,其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用來運輸海鹽,海鹽商貿易渠道發展興盛,而沿海地區的鹽商們幾乎個個都是富甲一方的商賈。

所以鹽作為上癮型暴利產品,可以說幾乎控制著一個國家的命脈,這不是空穴來風。

再說到,作為鹽的反面,“糖”同樣也是上癮型暴利產品。

據科學家試驗研究發現,糖的甜味也能刺激人的大腦,讓人快速產生快樂值,長此以往會對此產生輕微的上癮依賴。

小孩子追求的快樂很簡單,所以他們酷愛甜食。

而女生大多偏感性,追求快樂至上,所以對奶茶一類的甜品無法抗拒。

在古代,隨著蔗糖從海外的輸入,也漸漸成為達官貴人們的新寵,能吃一盤甜品那是貴人們的特權。

可以說,“鹽”和“糖”都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我們的歷史。

在現代,鹽和糖結合起來產生的暴利經濟,就不得不提我們所熟知的“垃圾食品”。

薯條、薯片、辣條等都歸於這一類。

之所以說它們是垃圾食品,是因為這些食品都包含了高鹽分、高糖、高油,吃了對身體很不健康且還令人上癮。

正因為上癮,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垃圾食品明知不健康,但卻總是按捺不住想嘗一嘗的衝動。

這背後的真相都是因為“上癮”的魔力。

“黃、賭、毒、煙、酒、鹽、糖”這些上癮型物質,都具有強烈的刺激性,能讓人獲得短暫的快感和爽感,這些感覺正是人體對外界物質刺激的正反饋。

按照心理學上的說法:正反饋就是我們人的行為動機,正是有了正反饋,才讓我們有了更多的動力去做某些事情。

而提供正反饋最及時的,恰恰就是“黃、賭、毒、煙、酒、鹽、糖”等這些上癮性物質。

這些東西無需你付出多大的努力,抽一口煙、擼一根串、喝一杯酒,你的精神馬上就會興奮起來,很快產生一種自我滿足的爽感。

那麼自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我們人體對上癮型物質的依賴,正是來自於這些物質所提供的及時正反饋,那麼人體真正依賴的不是這些物質,而是這些物質帶來的爽感(上癮)。

於是,一個問題的底層邏輯便出來了。

上癮(爽感)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同時也是財富密碼。

而所有能夠提供爽感(上癮)的暴利經濟,都可能是我們創造財富的手段。

這一底層邏輯,其實很多商界大佬早已看透。

4月28號,馬斯克發了一條推特,說要收購可口可樂,把可卡因放回去,結果網友們大驚小怪。明白人都知道,馬斯克這才算是玩明白了。

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與產品本質本就是給消費者帶來爽感,不然它也不會在全世界範圍內賣得如此暢銷。

不過,“在可口可樂里加可卡因”這一扭曲的價值觀,這已經不是爽不爽的問題了,而是刑不刑的問題了。

3.

當然,除了上面說了那麼多的

上癮型物質

,還有一種我們不能忽視的

上癮型文化

它也是能夠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上癮型娛樂文化部分。

我們熟知的小說,除了那些玄幻、科幻、武俠等普遍性爽文小說,還有古代的四大名著等“有朝一日刀在手,殺盡天下欺我狗”的熱血代入性劇情,無一不是因為擊中了讀者的爽感作品。

還有《金瓶梅》自不必說,雙重的爽感吸引力,總是讓人越爽越上癮,以至於在一代又一代人中流傳,樂此不疲。

由此可知,只要是能夠給讀者帶來爽感的作品,再加上讓人上癮的故事情節,便可認定為一部好作品。

因為製作爽感和作品質量不衝突,就像我曾經第一次入坑的那本《鬥破蒼穹》一樣,文筆雖然一般,但是作者很好地拿捏了人性追求爽感的心理,各自裝x打臉的故事情節讓讀者讀了為之過癮,這才讓作者實現了上癮型文化經濟中的財富自由。

再看最近幾年,隨著網路直播行業的興起,那些榜一大哥,又何嘗不是上癮娛樂文化下的產物。

“打賞”這種行為在沒有看過直播的人眼裡或許覺得很是荒唐,但人一旦對此上癮,沉迷其中,就很快會成為這條產業鏈上的韭菜。

同樣,短影片的興起,好像讓每一個人都過上了一把足不出戶看遍全世界的爽癮,那些少年少女們的忸怩身姿不都是讓人沉迷的興趣所在嗎?

不過,凡是讓人上癮的東西,都是一把雙刃劍。

於是,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從這些令人上癮的物質、文化裡,尋找到能夠實現財富自由的正途。(當然,寫在刑法裡的東西不能沾,不然財富自由沒有實現,人生自由先沒了。)

我們必須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所有能夠讓人上癮的東西,這總是沒錯的。

如果可能的話,我們要儘量去戒掉上癮型物質文化的短期爽感,利用那些能上癮的東西,來製造一些長期的爽感。

這也是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比如,當別人在追求看直播的爽感,你就可以培養自己做主播的爽感。

比如,當別人在追求看小說的爽感,你就可以透過寫小說來滿足這些人的爽感。

還有,別人在追求擼串的爽感,你可以追求烤串賺錢的爽感。

這裡無需贅述,哪怕這些我們都做不到,也可以透過揣摩“上癮是財富密碼”這一道理,或許在某一時刻,觸控到了創造財富的契機。

這是一我們可以思考的方向,或許可以透過發現事物背後的底層邏輯,從而讓我們尋找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

“實現財富自由”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夢想啊!

動動手指點個贊吧,您的鼓勵是我堅持的動力!

-The End-

關注《素人書》公眾號,用最直白的話解釋”心理學現象“和“思維模型”(文章均為個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 上癮爽感我們物質正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