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孩子有這些行為,是“缺愛”的表現,家長需要多陪伴

由 杏媽育兒 發表于 美食2022-12-23

曾有著名的心理學團隊研究表示,一個合格的養育者的標準只需達到50%的正確即可。因此每個人都一樣,內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感。

從孩子出生開始,對父母就是依賴的,極高的陪伴的關心需求性,如果不能獲得足夠的情感滿足,導致孩子對愛的渴望,那麼給孩子帶來的童年心靈“創傷”,孩子來說,他們對父母的陪伴和關心是有很高的需求性。

有人說:“童年的不幸需一生來治癒”,缺愛就算不幸的其中之一。其受到的受害不僅會影響到孩子性格、心理及交際的關係,同時親子間的關係也變得僵硬。

騙不了人的兩種缺愛行為:

一、信任困難,反向依賴

被愛的人有恃無恐,缺愛的人小心翼翼。大多數缺愛的人都比較“懂事”,與齡人相比比較“早熟”。

正如那個沒有傘的人,便是努力奔跑。因為知道是自己“一無所有”,一切都只能靠自己,父母不會為自己撐腰。小時候如此,長大以後依然如此,便開始變得“自給自足”,心裡總是告誡自己,我自己都可以,不需要別人。如此外表下的獨立、自信、懂事,其實是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並非其真面目。

因為從小就沒有得到足夠“愛的澆灌”,對別人的“援手”,總是保持著一顆芥蒂之心,對別人不信任,半信半疑。特別是在情感上的交集,往往性格淡漠,主動性差,可也並非絕情之人,只是患得患失罷了。總是習慣用隔離、逃避來拒絕社交,與所有人保持著距離,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二、性格自卑、敏感,心態消極

從小就受到家人們“矚目”的孩子,能深深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愛,因此大部分所養成的性格是自信陽光、積極落落大方,面對問題總是不卑不亢。

相反,那些從小不得愛意包圍的孩子,則自卑敏感,心態消極,雖然心思細膩但是卻易受他人的想法所左右。

因於總是控制不住地去在意別人的看法或評價,導致他們變得愛討好別人,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習慣性去委屈自己成全別人。明明自己很優秀,但是總是不相信自己會“閃閃發光”,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消極的心態另自己變得自卑。

每一位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也許是他們不善於表達,但他們會用實際行動表達。父母不應該吝嗇自己的愛,愛就是要表達出來,怕對方不知道,更怕對方感受不到,因此我們應該大膽的去表達,用自己的愛去澆灌孩子,溫暖孩子,給孩子擁有一個有底氣的人生。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學習,請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在育兒的路上,我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顧孩子,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育兒路上那些事吧

TAG: 孩子自己缺愛總是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