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從另一個角度解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由 一輪明月踏清風 發表于 美食2022-12-17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這是我們曾經背過很多遍的課文,相信小夥伴們印象到現在都比較深刻。《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把現實和理想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如果按照當時在初中所學的知識,我們一定會認為桃花源是一個宜居的地方,依山傍水,風景優美,訊息較為閉塞但卻並不影響它的交通和各種行為活動。而且裡面人的感情也十分深厚,並不存在各種勾心鬥角的行為,沒有那麼強烈的物質慾望。這是之前故事的版本,但是有人透過對《桃花源記》進行研究之後,認為那簡直就是另一個國度——死人的國度。

分析故事中的疑點,大概就是以下幾個:

第一個疑點:桃樹

當時的小溪兩旁種的是桃樹,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樹種,而且當時桃花正從樹上落下來。

桃樹是具有避邪功能的,所以作為陰陽兩界的分界線用來阻擋鬼魅是再合適不過的。關於桃樹的這一個特點,學識豐富的大文人肯定非常清楚。而且桃花凋落是在清明前後,落英繽紛可能指的不是樹葉或者是桃花,按照當時的習俗,在清明時節燒紙錢時場面也非常宏大,達到“落英繽紛”的效果也是很容易的,所以當時天空中飄下來的可能不是桃花,而是紙錢。

根據文中的描述,漁人當時可能是在水中觸礁,遇險身亡了,但他當時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等他捨棄船,進入桃林入口的時候應該是他真正死亡的時刻。所以說當時漁人所穿過的那片桃花林,很可能就是生死之間的屏障,漁人進去之後就已經是鬼的狀態了。

與現實世界相反的是,我們所處的世界居住的都是活人,而那邊居住是戰亂中已經死去的人。

第二個疑點:建築

村裡面的交通非常發達,直接連線到每家每戶的門口,而且每家都拿出了主富的食物去招待漁人。書中的描寫是“阡陌交通”但是“阡陌”一詞,其實有 通向墳墓的小路這一層意思,所以,文中所描寫的一排排整齊的房屋很可能在現實中只是一排墳墓,而他們所拿出來的食物,很可能就是清明時節,子孫後代給他們的祭品。

第三個疑點:衣服

村裡百姓穿的衣服。原文說悉如外人,翻譯成現代化就是全部和外面的人穿的一樣。要知道在文中所交代的那些百姓都是秦朝時期逃亡過來的人,說自己不知道有過漢,訊息如此不發達,沒道理會做外界的衣服才對。而且晉朝的衣服和秦朝時差別很明顯,一眼就能看出不同,但是他們所穿的衣服卻跟外界一模一樣。最合理的解釋就只能是,這些都不是活人,衣服是他們的後代燒給他們的。

曾經有一部熱播的網劇裡也有對篇文章有過講解,在這裡也大概給大家講述一下:

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講的是一個漁人誤入一片桃花林,好奇之下就往深處走,結果走進一片世外桃源。看到裡面田地肥沃、屋舍整齊、人們安居樂業,跟當時外面兵荒馬亂的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桃花源裡的人看到漁人的出現非常驚訝,但還是設宴款待了他,並且告訴漁人他們的祖先為了逃避秦時戰亂才躲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祖祖輩輩生息繁衍,從來沒跟外界接觸過,所以不知道外面已經改朝換代。

這些人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所以叮囑漁人 讓他出去的時候千萬別跟外人說起桃花源的事,漁人答應了,但出去的時候還是沿途做了很多記號,然後再到太守那裡報告了他的所見所聞。當時是東晉時期,中原混戰 到處都在打仗,朝廷一來需要兵源,二來需要糧餉,所以對那些逃到山林隱居起來的人們嚴懲不怠的。

從另一個角度解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太守知道這事後 馬上派軍隊跟著漁人去尋找桃花源。書裡記載“尋向所志 遂迷 不復得路”意思是他們尋找漁人做的標記的時候迷路瞭然後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按理說故事到這兒就應該完了,但書裡最後一段講的是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他聽說桃花源的事,好奇之下也去尋找,也沒找著,回來之後就因病去世了,這是大部分人瞭解的桃花源記。

從另一個角度解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不過坊間卻有另外一個版本,說的是太守派出去的軍隊,實際上是找到了桃花源,然後屠殺了那裡所有人,帶走了他們的財富。由於這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 所以他們就謊稱沒找到桃花源,而後來那個南陽劉子驥的,實際上他也找到了桃花源,只是看到的不是傳說中的世外桃源,而是屍橫遍野。煉獄般慘象,尤其是那裡的桃, 因為染上了鮮血,幹了之後,都變成了黑色,劉子驥是被嚇著了 所以回家之後就得了病,不治身亡。

從另一個角度解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除此之外,漁夫能夠從桃花源自由進出,但是裡面的人呢,五百年來,竟然沒有一個人想要出來。這完全不合情理。對於那些年輕人和小孩子,他們想要發現這個洞穴根本就不是難事,但是他們依舊沒有出來的原因是什麼?或許《葬經》給了我們一個極為合理的解釋。郭璞曾經在給《葬經》作注時寫道:門前桃桑乃是大凶之兆。而桃花源外有桃內有桑,正應了這種說法。所以不是裡面的人沒有發現洞穴的存在,而是他們懾於洞外的桃花林,根本就出不來。

陶淵明喜歡菊花是眾人皆知的,他無數篇文章詩篇都是描繪菊花的,唯獨這一篇,是桃花。很多人猜測,這可能是因為,《桃花源記》的漁夫視角根本不是陶淵明幻想出來的。更大的可能是,這件事是同時代別人的真實經歷,陶淵明只是作為一個記錄者!

從另一個角度解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綜上所述,漁夫進入的應該是個死人國,不過桃花源中人在死後已經忘記了自己的生平,所以只是繼承了最初那一批秦人的執念,一批又一批的講述最開始的那個故事。然後吸引外來者,這樣他們就能轉世投胎。所以,漁人其實只是一個誘餌,桃花源中的鬼告誡他“不足為外人道也”其實是欲擒故縱而已,因為經過多日的瞭解,他們已經明白漁人的弱點,所以透過他的嘴巴,將這個離奇故事傳出去,然後將外人騙進來殺死罷了。

TAG: 桃花源漁人桃花陶淵明桃花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