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元素靠核聚變生成,恆星核聚變只到鐵,其餘92種元素是怎麼來的?

由 兵家講壇991 發表于 娛樂2021-12-10

現在人類已知宇宙中有118種元素,元素的種類是以原子核中質子數為標準來確定的,原子核從1個質子,到118個質子,在元素週期表中排列成118種元素。鐵元素在元素週期表中位列第26位。也就是說,在鐵元素之後,還有92種元素。

恆星核聚變的條件

何謂核聚變?核聚變就是在高溫或高壓條件下,氫原子核透過融合變成相對更重的原子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會損失一部分質量,這些質量嚴格遵循愛因斯坦質能方程,轉換成巨大能量釋放出來。

現代宇宙天文學常識告訴我們,宇宙大爆炸初期,最早形成的元素只有氫和氦,還有極微量的鋰,鋰以後的115種元素都是沒有的。宇宙大爆炸10億年左右,原始星雲才凝聚形成了恆星,從此恆星成為可見宇宙的主要組成,佔總質量90%以上。

由於恆星巨大質量形成的高溫高壓,在核心部分會激發核聚變。由於宇宙元素主要是氫和氦,即便到現在宇宙已經有了118種元素,氫和氦在宇宙中的丰度依然佔99%左右,其中氫的質量佔有75%(體積佔90%左右),因此所有的恆星核心核聚變都是從氫開始,逐步發展到更重元素。而氫核聚變是所有恆星維持主序星階段的主要動力。

主序星階段是恆星最穩定時期,佔恆星總壽命的90%時間;恆星其餘壽命時間發生在形成階段和氫核聚變結束後的演化晚期,這段時間是恆星不穩定的快速變化階段。

核聚變的條件要求很高,越重的原子核,聚變要求的溫度和壓力越高。恆星巨大的引力向心壓力,相對降低了核聚變的溫度要求,一般來說,恆星氫核聚變所需溫度需要1000萬K,氦核聚變溫度需要2億K,碳核聚變溫度需要8億K,氧核聚變小15億K,矽核聚變需要35億K。

質量越大的恆星,核心引力壓力越大,溫度越高,核聚變就越激烈,氫燃燒得就越快,這樣壽命就越短。質量越小的恆星,核聚變就越溫和緩慢,因此壽命就越長。

太陽核聚變最多生成碳,大質量恆星最後生成鐵

太陽核心溫度只有1500萬K,壓力達到3000億個地球大氣壓。這種溫度壓力只能進行氫核聚變,每四個氫核聚變成一個氦核,在這個聚變過程會虧損約0。7%的質量,根據愛因斯坦質能轉換公式,釋放出相應的能量。太陽核聚變每秒鐘轉化氫核6億噸,融合出5。958億噸的氦,有420萬噸質量轉化為3。78*10^26J(焦耳)的能量。

太陽的這些能量一方面產生巨大輻射壓,抵消了引力的坍縮壓力,讓太陽一直維持著穩定的狀態;另一方面以電磁輻射的方式,將能量傳遞到太陽表面,並源源不斷地釋放到太空,地球承接到其中22億分之一。

太陽的主序星階段可以維持100~110億年。現在太陽年齡約46億歲,壽命還有54~64億年。太陽核心的氫燒完了,太陽大限就到了,進入衰老期,這個階段很短,只有約1~5億年左右。

這時的太陽會變得很不穩定,核心氫燒完,只剩下一個氦核,氦核聚變的溫度和壓力要求更高,太陽核心溫度壓力達不到氦核聚變要求,核聚變就熄滅了。沒有了核聚變巨大輻射壓抵消外圍巨大引力壓,恆星就會向內坍縮,這樣就會導致核心壓力和溫度急劇增高,就點燃了氦核聚變。

氦核聚變的巨大輻射張力,讓恆星外殼膨脹,太陽就會漸漸變成一個紅巨星,半徑增加到現在的250~300倍,而且外圍物質不斷飄散到太空,質量越來越小。

元素靠核聚變生成,恆星核聚變只到鐵,其餘92種元素是怎麼來的?

這樣的過程不斷髮生,就依次點燃了一路向上的重核聚變。但像太陽這樣質量的恆星,最終的壓力和溫度只能將核聚變升級到碳,就再也沒有能力升級了,最終太陽外圍物質散盡,核心只留下一個小小的碳球,這個碳球體積只有約地球大小,質量卻有太陽一半,這就是緻密的白矮星,密度可達1~10噸/cm^3。

如果宇宙只有太陽這樣質量的恆星,元素就只能到碳了。碳核只有6個質子,在元素週期表裡排列在第6位,如果恆星核聚變都像太陽這樣,到碳結束,後面還有112個元素就沒有了。

好在宇宙中還有10%左右更大的恆星,現在已知宇宙中最大質量恆星約為太陽的200多倍。恆星質量只要超過太陽8倍,核心壓力和溫度就可以讓核聚變一路升級,一直到鐵結束。

這以後,質量再大的恆星,核心核反應也只能達到鐵為止了。這是為什麼呢?

元素靠核聚變生成,恆星核聚變只到鐵,其餘92種元素是怎麼來的?

這是因為鐵56原子核的穩定性最高。

原子核中將質子中子束縛在一起的力叫強力,中子呈中性,質子帶有正電,這樣質子與質子之間就同性相斥,具有相互排斥的電磁作用力。在四大基本力中,強力比電磁作用力大100倍。但強力屬於短程力,作用範圍只有10^-15m(米),而電磁作用力是長程力,理論上作用距離無限長。

這樣,這兩種力就會在核子裡產生一些相互制衡的微妙關係。質子排斥力雖然很大,但在原子核範圍內,還是受到強力支配,被緊緊束縛在一起。這其中,中子也起到了穩定作用。一般當原子序數較小時,質子數量不多,原子核半徑小,強力就起到了主導作用。

元素靠核聚變生成,恆星核聚變只到鐵,其餘92種元素是怎麼來的?

原子核強力會隨著原子序數的疊加,也就是從氫元素1個質子開始,隨著原子核質子數的增加,強作用力會越來越大,原子核也就更穩定;但隨著原子核半徑越來越大,質子的電磁作用力(排斥力)也會不斷疊加。當原子核的質子數到達一個閾值,距離核心較遠的質子排斥力就有可能超過強力,這樣這個原子核就變得不穩定了。

這個閾值就是鐵56,原子核中有26個質子和30箇中子。鐵56成為元素穩定的轉折點,低於這個原子量的元素,是從輕到重越來越穩,到達鐵56時最穩定;超過鐵56的元素,隨著質子數的增加,穩定性就越來越差。

元素靠核聚變生成,恆星核聚變只到鐵,其餘92種元素是怎麼來的?

因此鐵是所有元素中最穩定的元素,元素越穩定惰性就越大,能量也越低。

原子核發生裂變或聚變,一般都會產生能量,恆星發光發熱就是因為核聚變產生的巨大能量,原子彈爆炸就是核裂變產生的能量。在元素週期表上,比鐵輕的元素都會透過核聚變產生能量,而比鐵重的元素會透過核裂變產生能量。只有鐵不管是核聚變還是核裂變,光吃不吐,只消耗能量,不會產生一點能量。

這樣,這個鐵疙瘩就成了一個難剃的頭。恆星演化到了末期,本來需要更多的能量來維持其壽命,再大的恆星也沒有辦法驅動鐵核聚變了。因此,所有恆星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

那麼核聚變到鐵就結束了,為啥宇宙中會存在比鐵重的許多元素呢?

元素靠核聚變生成,恆星核聚變只到鐵,其餘92種元素是怎麼來的?

這是因為宇宙發生了更厲害的事件

這些事件就是超新星爆發或大質量天體相撞合併。當大質量恆星核聚變將核心物質聚變到鐵以後,就再也沒有能量來激發鐵的核聚變了,這樣恆星核心的核聚變就停止了,就像太陽晚期一樣,核心沒有了巨大輻射壓抵禦引力壓,外圍質量就急劇向核心坍縮。

這種坍縮速度非常快,達到光速的10~25%,甚至50%,這些極端力量衝擊核心那個鐵疙瘩,鐵疙瘩依然無動於衷地將這些衝擊物質反彈回去,這樣就形成了巨大沖擊波衝擊恆星外層,物質劇烈碰撞導致了恆星的熱核失控,大爆炸就發生了。

元素靠核聚變生成,恆星核聚變只到鐵,其餘92種元素是怎麼來的?

大爆炸形成了1000億K的超高溫度和超高壓力,在這樣超巨大能量衝擊下,沙比鐵疙瘩再也保持不了那種不陰不陽的矜持狀態了,被一級一級融合成為各種更重物質。

這種超新星爆發是大質量恆星核心坍縮型超新星。超新星爆發還有白矮星、中子星超過質量極限的爆發,這裡就不不一一細說了。

這樣金銀財寶、鑭系錒系就都出現了。

在宇宙大事件中,中子星相撞、黑洞融合等事件,更是宇宙極端事件,其溫度可達到萬億K以上,產生的伽馬射線暴溫度甚至可達10萬億K以上,在其周邊天區,可再現宇宙大爆炸1秒之前的高溫高壓高密狀態,這些都是產生重元素的條件。

元素靠核聚變生成,恆星核聚變只到鐵,其餘92種元素是怎麼來的?

2017年,科學家們捕捉到了距離我們1。3億光年的兩顆中子星相撞引力波,據測算,劇烈的爆炸炸出了300個地球質量的黃金,還產生了大量的鉑、鈾、汞等重金屬。

科學家們認為,我們地球上這些重金屬,都得益於這類宇宙事件,這些漂浮在宇宙中的貴重金屬,在地球形成初期被吸附或以隕星方式撞擊掉落到地球,那時的地球還是一個熔融狀的火球,這些重金屬絕大多數沉入了地心,一小部分留在了地表岩層中,被人類開發利用。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

TAG: 核聚變恆星質子原子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