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一個人,領悟了曾國藩的3條“治心經”,也可以身心富足

由 夢之小巫 發表于 娛樂2021-06-11

古人云:“欲動天下者,先動天下之心”,一個人只有先掌控好自己的身心,才能掌控好天下,成就一番大業。儒家思想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排在第一位的“修身”便是指修養身心,陶冶身心,而且從“修身”到“平天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縝密過程。由此可見,能“治心”者,往往能夠內聖外王,大有一番作為!

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的曾國藩就是一位特別會“治心”的大人物,比如他的“治心”名句有:“撐起兩根窮骨頭,養活一團春意思”、“省事是清心之法,讀書是省事之法”等等。所以,曾國藩的得意門生李鴻章才會說:“吾師之有成,乃善治心也”。

曾國藩積數十年人生之曲折,獨創治心之法,著有《治心經》一書,詳述了身心兼治、口體並防的14個妙方。其中,曾國藩的3條“治心經”,句句經典實用,值得我們學習。一個人,領悟透了曾國藩的這3條“治心經”,也可以身心富足。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第一:用“敬”、“和”二字來治療“心毒”;

曾國藩在《治心經》卷一總結說:治心的方法,應先除去心的毒害,去掉外在的毒惡是忿怒,去掉內在的毒惡是私慾。治身的方法,一定要防備身的惡患,防備剛烈的惡習是暴躁,防備柔懦的惡習是散漫。治口的方法,有二者要互動警惕,一是要謹慎說話,二是要節制飲食。

然而,治療以上種種身心之毒的秘方是什麼呢?曾國藩指出:用“敬”、“和”二字來治療“心毒”!即:“禮以居敬,樂以導和。陽剛之惡,和以宜之;陰柔之惡,敬以持之;飲食之過,敬以檢之;言語之過,和以斂之。”

意思就是說:以禮來居守恭敬,以樂來導致和順。外表剛強的惡習,用“和”來調適它。內裡柔懦的惡習,用“敬”來把持它。飲食的不節制,用“敬”來檢束它。說話多的過失,用“和”來收斂它。

“敬”字功夫做到了極致,便可以表現為嚴肅莊重;“和”字功夫做到了極致,便可以表現為從容大方。尊敬、和睦這些都是有德的外在容貌,但實際根源在於內心,因為“心毒”被剷除乾淨了。

第二:用頑強的意志、以靜制動這兩種方法來定心;

《大學》雲:“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即:心志安定了,做事才能沉靜不急躁;做事沉靜不躁,心態才能安定平和;心態安定,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最終才能有所收穫。所以,曾國藩才會強調說“定靜安慮得,此五字時時有,事事有。離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由此可見,定心是做人做事關鍵的第一步!

心欲定,然後氣定,然後神定,最後體定。我們又該如何讓自己“心欲定”呢?曾國藩在《治心經》卷一中指出——“治心之法,而人力可以自為主持者,約有二端:一日以志帥氣,一日以靜制動”,即用頑強的意志、以靜制動這兩種方法來定心!

具體如何操作呢?

第一:一個人,精神不振的時候,就會氣虛,越氣虛越感覺疲憊,繼而意志力被慢慢摧殘。但是,如果一個人意志堅強,腦子中目標明確,老是給自己打氣,則元氣也會隨意志而改變。

比如說,你貪睡,不能早睡,就立志早起,最後必然能夠早起;當你感覺百無聊賴的時候,是元氣疲乏四散的時候,如果你能明確自己志向,然後端坐固氣,氣也必會振作,這就是以志帥氣。

第二: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是貪生怕死也是人類的本性,就是因為顧慮太多,所以心志不能安定。但是你若將生前的名譽,死後的一切事情,以及各種雜念,都全部忘掉。如此這般,自然心中生出一種恬淡的意味,寂靜之極,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就是以靜制動的方法。

第三:用“慎獨”來好好養心;

曾國藩臨終前,留下了一篇《誡子書》,告訴兒子們說:“餘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許可,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將四條教汝兄弟。”其中,第一條遺訓便是“慎獨而心安”,即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就能在處世時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氣和,而曾國藩也是長年累月用“慎獨”二字來養心的。

曾國藩繼續解釋說道:“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即:修身養性做人做學問的道路,最難的就是養心,養心中最難的,就是做到在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

一個人,領悟了曾國藩的3條“治心經”,也可以身心富足

養心之法主要靠“慎獨”,慎獨就是指:一個人獨處時,嚴格控制自己的慾望,而不靠別人監督。做好了慎獨,就可以問心無愧,對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質問,自己的心情也會快樂、滿足、寬慰、平安。所以曾國藩還認為,慎獨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強不息的道路,也是尋找快樂的第一方法,更是我們做到守身如玉、明哲保身的基礎。

以上就是曾國藩的3條“治心經”,句句經典實用,值得我們學習!一個人,領悟透了曾國藩的這3條“治心經”,並銘記於心,也可以身心富足!(永珍打卡!)

TAG: 曾國藩慎獨治心經治心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