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人生的寬度,取決於你認識自己的深度

由 愛發呆的伊妹兒 發表于 情感2021-04-14

“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這是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解除安裝《踏莎行》裡的開篇之句。葉先生出生時,正值國家風雨飄搖。她年少離父,後又喪母;婚後又被暴力相加,丈夫入獄又寄人籬下;本以為生活就此平靜的時候,又蒙喪女之痛……

儘管人生歷經磨難,命途坎坷,但她並沒有被這些苦難擊垮。她說,人要有一種“弱德之美”,但是“弱德”並不等同“弱者”,弱者會被生活擊垮,而具備弱德之美的人,有所承受,更有所堅持、有所承擔。

是什麼讓一個弱小女子,在歷經人間滄桑後,還能說出如此鏗鏘有力的話來警示他人呢?毫無疑問,她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怎樣才能修煉出如此強大的內心呢?

80後心理學家張沛超的新作《我的內在無窮大》指出,人生最大的難題就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一切迷茫與困惑的解藥,唯有不斷地認識你自己。

張沛超是武漢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博士,同時還是資深心理諮詢師、精神分析性心理理療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註冊系統督導師,被譽為“國內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

他在書中從四個方面講述瞭如何循序漸進地認識自己,勇敢面對最真實的自己,從而收穫內心的平靜,活出自洽的人生狀態。那如何才能收穫想要的人生呢?

以人為鏡,勤於反思

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遊山如此,為人處世亦如此。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會有侷限性。想要識得真相與全貌,需得跨越狹小的範圍。

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因此,我們需要從他人身上尋求反射,自我反省。就像唐太宗一樣,他以魏徵為鏡,勇敢接受魏徵的直言進諫,趨利避害,開創了貞觀盛世,成為一代明君。

身邊的人就像一面鏡子,可以360度無死角地照射出你自己原本的模樣,是非對錯清晰明瞭。正如書中提到的一個觀點:

和我們關係非常密切的人,他身上的某些令我們討厭的方面,在我們身上大機率都有;同樣,如果是讓你欣賞的某些特質,你會慢慢地轉化吸收,成為你欣賞的那類人。

所以,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當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躊躇不前時,找不到方向時,不妨以身邊的良師益友為鏡,勇敢地審視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不斷超越自己。

儘管我們可以從身邊的人身上反射出真實的自己,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人是有社會屬性的,更無法脫離社會。

我們在社會中扮演著學生、老師、丈夫、妻子、同學、朋友等各種各樣的角色。我們看了人際關係的書,學習如何和別人溝通交流,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其實並不是溝通技巧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心理在作祟。

卸下防禦,修通情緒

我們以各種各樣的角色與他人相處,或多或少都會戴著面具,這就好比“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在什麼情境中就會有什麼樣的表現,這是心理防禦的一種表現。

防禦,歸根結底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其害;防禦的物件則是除了自己以外的人事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哪怕是我們獨處的時候,防禦機制依然在工作。

因為有些人對我們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他就像隱藏在特洛伊木馬中的奸細一樣,天長日久,你的內在世界都被他侵入”。

這樣的侵入,勢必會讓我們內心的防禦系統非常敏感,並處於過度啟用的狀態,這個時候,防禦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就像《歡樂頌》中的五美之一邱瑩瑩,她被白渣男拋棄之後,一直處於非常敏感的狀態,任誰勸說都不分好賴,一番懟,導致自己黯自流淚,還不明所以。

因此,人不能沒有防禦,但也不能防禦過度,很多人際交往中的煩惱,其實都是我們防禦過度造成的。

我們所防禦的,其實都是被標記為消極的情緒。當我們的防禦系統用得很刻板的時候,人格就會僵化。為了使防禦系統變得更靈活,我們還要了解自己真正的情緒。

而情緒又受到某種文化的調節,我們就需要繞開這些調節,直接體會真實的情緒。受文化影響,我們不喜歡悲傷,總是希望儘可能地充滿正能量。

我們內心的情緒有很多種,悲傷、高興、激動、憤怒等等。但我們感知到的情緒,有時是單一的一種情緒,有時是糅合了多種情緒的複雜情緒。

我們需要看清表層情緒下的情緒叢林,讀懂自己的情緒,及時轉化情緒,否則就會像范進一樣,雖然中舉是件喜事,但過度興奮反而失去了心智,成為瘋子。

無論哪種情緒,都是在為人處世的過程產生的,因為我們是人,人生而是一種群居物種,與周遭的人有著密切的聯絡。

我們無法脫離群體而單獨存活,因此,我們在需要他人的同時,也被他人需要著,但我們也享受這樣的被需要感。在這當中,我們可以找到人生的方向,實現自我價值。

認清自我,抵達遠方

我們在社會中,承擔著各種角色的責任,比如,醫生的責任救死扶傷、教師的責任教書育人軍人的責任保家衛國……

無論什麼樣的責任,在履行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被貼上很多標籤,說你冷酷無情、鐵面無私;說你是一個好學生、乖孩子;說你是一個悲觀消極的人……

就像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的月亮,她在媽媽嚴厲地掌控下長大,是老師眼裡的優等生,長輩眼裡的乖乖女,這都是別人給她貼的標籤。

為了維持乖乖女的形象,高考時,為了不去媽媽替她選擇的政法大學,她以少填一張答題卡的方式抵抗。

所以,無論哪種標籤,為了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就得壓抑內在的最真實的自己,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我。

但這些標籤,有些被貼在外面,有些是被貼在靈魂裡面的,你會對這個標籤產生強烈的認同感,你認為這就是你生命固有的一部分。

隨著時間地推移,年歲的增長,我們的外貌心智會發生變化,有些標籤不適合當下的自己,要學會適時地撕掉。

而認為是自己生命固有的那部分標籤就要延續下去。還要給現在的你“打補丁”。透過不斷地貼標籤撕標籤的行為,我們才能認清自我。

只有清晰地認識自己,才能明確自己的優劣勢,找準方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就像蘇格拉底說的:“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先左右自己,才能左右世界。”

河流湖泊的價值,在於澆灌生命;陽光的價值,在於溫暖人間;而我們作為人的價值,是找到自己的人生座標,超越自我,收穫別樣的人生。《我的內在無窮大》從突破關係束縛、卸下防禦偽裝、修通情緒困擾、找到自我價值四個方面入手,帶領讀者重新認識自己、向內療愈自己、正向發展自己、學會關愛自己,找到生命的原動力。

我們都渴望能夠在這個世界找準自己的位置,展現自己的價值,散發自己獨特的光和熱。前提是“認識你自己”。這句話被刻在了雅典德爾斐神廟的門柱上。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見,我們只有放下向外的追逐,轉而向內認識自己,不斷修正完善自己,人生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TAG: 自己我們情緒防禦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