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為什麼說人生終究是一場空?

由 樂阿蘭那行者之小神仙 發表于 情感2021-04-09

果淨法師講《阿含解脫道次第》其二

任何你所抓取的,都只是一場夢、一場空。

若只修人天福報,到最後仍會福盡還墮。

凡夫因為不知足而成為慾望的奴隸;解脫者因為知足而常樂。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因為貪愛染著,讓眾生如狗子系柱一般,長夜繞柱,輪迴而轉。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佛土淨。有貪、嗔,痴的眾生,其心都是一面凹凹凸凸、很不平的鏡子。每個人的心鏡凹凸程度都不同,所以每個人的世間都不同。

如果能深觀身心內外一切無常,則能斷除種種結縛,包括深層的我執與我慢。問題是修行人大多隻把“無常”當做一個名相、口頭禪、或頭腦中的一種知見。

對身心內外一切,若貪愛、執取,黏著,就會患得患失,當境界生滅變異,痛苦必跟隨而來。

若不貪愛抓取,就不會患得患失。

不管境界如何變異,心不隨轉,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

差摩比丘於五陰再深入思惟,觀察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理論上可以如此,實修上,要斷深層我慢沒那麼容易。

理悟容易,實修不易;理可頓悟,事必漸修。

要有很深的反觀覺察力,才能看到那深層、潛伏的我見,我慢、我是、我能。

“無間、無間等”可翻譯為“現觀”一也就是現在,當下就沒間斷的深觀,反觀。

一般修行者極易落入斷見或常見,但很不易覺察到自己落入“斷、常”兩邊。能覺察到就有校正的可能了。但此甚深處,難見、難知,須要有很深的反觀覺察力。凡眾生類,未能辨知,因為眾生長夜異見,異忍、異求、異欲故。

眾生習慣於顛倒夢想,常用我見,我慢不斷的構築夢幻世界,但不自覺知。

若“我慢”不斷,“自我”就不會死;自我不死,就會繼續再抓取、 再輪迴。

要能真正如實正觀,如實體證到色、受、想、行、識五陰的無常實相,沒那麼容易。一般對“無常、無我”往往只是知道個名相或只少分淺嘗,或只看到粗相。

當你真正用心靈去體驗無常之流,那是“言語道斷”沒有思惟、沒有想像。

“一切燒然”,這需要理解後加以體驗,諸行一所有動作的背後一定都要有“能量”的支援,而能源的轉換是透過氧化、燃燒。

汽車能動是因為不斷加入汽油,燃燒後轉為動能。眼睛看東西、耳朵聽聲音、嘴巴講話、意根思考……都需要身體不斷燃燒原料,以提供能源。每天吃東西就是在補充各種原料。

六根攀緣多、抓取多、慾望多、嗔恨多,則體內燃燒會較猛烈。嗔心之火極易引起眾生的嗔火。

除非入禪定,否則眼睛不會停在同一處很久,常常是東張西望。眼睛不斷的消耗能源,身體就要不斷的補充供應能源。眼根要能正常發揮功用,要有很多很多的因緣配合而成。其他五根也都一樣。你能存活,是因為世間很多很多因緣的支撐。若能如實深觀,體悟,則能令我、我所、我慢不生。

不要在修行法門上較量誰的法門高深廣大究竟。任何法門,若能讓你的心澄靜下來,有助於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的觀察,現在這個法門對你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門。

要斷諸結縛煩惱,需要有智慧。智慧來自於止觀雙運一現在、當下就對身心內外進行如實深觀。

不要在修行法門上較量誰的法門高深廣大究竟。任何法門,若能讓你的心澄靜下來,有助於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的觀察,現在這個法門對你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門。

要斷諸結縛煩惱,需要有智慧。

智慧來自於止觀雙運一現在、當下就對身心內外進行如實深觀。

當眼根接觸色塵、耳根接觸聲生。。。。意根接觸法塵之際,當下若內心起貪愛心或起嗔恨心,能馬上覺察到,這就是“當下見法”。五蓋也是心所生的法相,你能在五蓋(貪,嗔、昏沉、掉舉、疑)生起。之際就覺察到,這也是現見法的一種。

舉例,王陽明曾遇一老頭說要把地賣給他給孩子治病,王不要地給他錢。后王與學生路過一地,說這塊地好啊,如果能拿來建學堂再好不過,學生答這就是剛才那位老先生想送你的地。王陽明當即嘆息一聲,坐下打坐,學生不解,王說,我剛才心想如果當時要了那塊地就好了,我是起了貪念,因此坐下懺悔。

四維空間的意識對映在三維空間就是行動。起心動念,就會有因果。如果他的學生

因為聽到老師的一聲長嘆,強奪田地,就真的造成了惡果。

可見,王陽明就做到了“當下見法”。

當自己能覺察到有貪、嗔,痴現起,才有可能隨觀隨滅貪嗔痴。

至於什麼時候才能如實覺知到有欲貪、斷貪、不起貪,那要看你什麼時侯開始如實反觀、如實覺察身、口、意諸行。只要你有決心,那是“不待時節因緣”,隨時都有開悟、斷結,證果的可能。

佛經裡所稱的世間有兩種:一是主觀的世間一由個人五蘊六根所蔓延而生的世界一這是夢幻世界。一是客觀的世界一這是實相的世界。

佛陀所講的“世間”大部份都指前者一主觀的世界。這是每個人的六根觸六塵後,生起苦樂受、生起種種愛染及貪嗔痴的世界。這種世間是由“自我、我慢、我欲、我能”所想像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這是佛陀所稱的“苦海”,這個苦海可擴及到三界。所以每個人的世間、每個人的三界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貪嗔痴程度不同,物件、目標都不同。

原始佛法所要出離的“苦海”、所要出離的“三界”就是指由“自我、我慢”所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唯有出離夢幻世界,才能活在客觀的“實相世界”而得解脫自在。這就是佛陀所稱的究竟涅擊的彼岸。

但真正要出離夢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層的我慢與無明要破除。

“實相世界”是中性的,離苦樂兩邊。但後世很多佛教徒卻本末顛倒的扭曲,把客觀中性的實相世界扭曲為“五濁惡世”、扭曲為“苦海”,因而拚命要出離、或悲觀厭世、或大力鼓吹移民到他方世界去。

只要“自我”不死,不管怎樣厭離、不管移民到何方世界,都仍是在“自我”所想像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裡。那都不是實相。

佛陀本來是要引導眾生出離“我、我所、我慢”的夢幻世界,而回歸到實相的法界。但“怕無我”的眾生,卻用我慢去否定實相世界,然後再去追逐理想的夢幻世界。

六根觸六塵後,若起貪愛、染著之心,則“識”(自我的陰影)會增長,那就很難解脫自在。

若根塵接觸,不貪愛,不黏著,則自我的陰影會漸淡薄而消失,得現世解脫自在。

如果客觀的實相世界是苦海、會繫縛你,那眾生就永遠不可能解脫。 也不必修行,佛陀也不用來人間教化。客觀的實相世界不會繫縛你,實相世界不是苦海。

實相世界是離苦樂兩邊,是中性的,是中道。

佛教所謂的

“苦海”是指由凡夫的欲貪、嗔恚、抓取,迎拒....而形成扭曲,變形的世界。

正因為“苦海”是由凡夫顛倒夢想所造成,所以才有出離,才有解脫的可能。只要你真的從自我的夢幻世界裡醒過來,那個苦海就消失了。苦海消失一涅梁彼岸就現前。

“無明”就是對實相世界的“無知”,也就是對大自然的執行法則“無常、變異,無我”的無知。導致六根在接觸六塵之際產生幻覺而生起盲目地貪愛、抓取、抗拒、嗔恚。因不悟道,所以背道而馳一自討苦吃。

“明”就是了知身心內外、了知實相世界、了知大自然的執行法則。 智者是悟道、體道而行道,與大自然的韻律一致。

凡夫是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自我的世界”是二元對立的夢幻世界。

每個自我都有他的“要”與“不要”。遇到可意境就拼命抓取、追求,遇到不可意境就嗔恨、排斥。因慾望“無窮”,所構築出的苦海也就“無邊”。

“修行”就是要收攝六根、讓身心漸漸柔軟澄靜下來,以便對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的觀察。只要你能如實深觀到實相而不去汙染,你就會離開二元對立的夢幻世界。

TAG: 實相世界苦海夢幻我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