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元雜劇:在不同時期的思想碰撞中逐漸沒落

由 曜坤快訊 發表于 汽車2021-12-08

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精髓在一代代人中口口相傳,竊以為它們便是文學歷史上的巔峰。王國維也曾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其中元之曲中的元雜劇,融詩詞、歌舞、雜藝為一體,成為元代戲曲中的中流砥柱。元雜劇之所以能從戲曲時代中脫穎而出,原因在於它雖是百姓取樂的戲曲形式,但它敢於批判現實歌頌愛情,它的發展與元代政治形式息息相關。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元曲,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之所以能成為一代文學,依靠的是歷史長河的推動。時間追溯到漢代,歌舞形式以百戲為主,它衝破了禮樂的束縛,將樂舞雜技這些新鮮力量引入生活,對廟堂盛舞造成重擊。

隋朝時期的九部樂將雅俗音樂文化融為一體,為元雜劇發展提供了前提。唐朝時期的歌舞開始逐漸走向戲劇化,此段時期雅樂與俗樂的鬥爭也促進了雜劇的產生。

宋金時期,雜劇院本開始發展,戲曲文化逐漸成熟,為元朝元雜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所以元雜劇的產生是一個不斷醞釀的過程,它的形成是中國歷史上各種表演藝術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元雜劇的興起,綜合來自兩方面:

第一、首先是當時城市經濟的發展,很多大城市都出現了各種伎藝集中演出的勾欄瓦肆,這為元雜劇的興起提供了物質條件。再者與元朝的建立也息息相關,當時金滅北宋,元滅金,這一段時期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蒙古人的過程。而且元朝統治者是蒙古族,人民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後來蒙古南下滅南宋,不僅改朝換代結束了國家分裂的局面,還成就了民族的大融合。

況且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天生便是戰爭國家,在這樣的趨勢下,國家版圖越來越大,這也是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國家。在民族大融合的趨勢下,文化思想的發展,在不斷融合碰撞的過程中也達到巔峰。能歌善舞,各個民族博採眾長,集聚多種藝術形式於一身。

最後就是當時的元朝貴族對於歌舞、戲曲的愛好,這方面也有不少的相關文獻記載。這才促使了元雜劇的興起。

第二、在於科舉制的廢除,科舉制在歷史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固定的考試模式造成文人才子的固化思維,讓他們難以在詩詞歌賦上有所長,這便造成了戲曲文化的衰弱。

元朝建立之初,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再加上又取消了科舉制,讓中下層文人的仕進道路受到阻礙,所以大多數文人和廣大人民同樣受到殘酷的迫害。但同時,也讓他們與廣大人民的關係更加密切,於是他們一方面學習民間藝術的成就,一方面又把自己畢生的才華貢獻給雜劇的創作。在這種背景條件下,對元雜劇的興起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

元朝前期

元雜劇創作初期,各種戲曲形式蓬勃發展,有憤世救世的《竇娥冤》和《看錢奴》;也有歌頌愛情的《謝天香》和《拜月亭》,還有《牆頭馬上》等。這段時期最傑出的文人有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

元雜劇創作題材大膽,無論是揚還是抑,都讓人感受到蓬勃興旺的新鮮感。元朝前期思享匯雜,故此段時期是思想空前開放的時期。如《竇娥冤》用最犀利的話語,諷刺了戰爭民族統治下社會的極端黑暗,利用雜劇的形式來揭露官場的罪惡和社會不公平的現象。其中有一段唱詞:

“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元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竇娥大膽地指責天地,就像關漢卿大膽地指責元朝統治者和控訴了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現實。試問,歷史上哪個朝代的百姓能如此犀利地評判時政?

元朝中期

此時元朝正值強盛時期,混雜自由的思想逐漸像漢族靠攏,民風雖然開放卻也有所收斂,故元朝中期士族精神高揚。創作思想也不再類似從前那般口無遮攔地批判時政,而是為報國無門的才子惋惜。

愛情方面也逐漸由才子妓女向才子佳人靠攏,此時也湧現出的作品有《金錢記》、《蘇子瞻風雪貶黃州》、《薦福碑》、《西廂記》、《倩女離魂》、《舉案齊眉》等等。

其中《蘇子瞻風雪貶黃州》有一句道:“他把賢門閉,英雄棄,莫那孟嘗君是你?暢好人面逐高低。今日羞歸去。呵,思量可知,可知那經天緯地孔仲尼,遇著輕賢重色柳盜蹠。不爭富貴驕人,小人喻利。”

透過寫蘇軾被小人陷害,逐漸被君主疏遠,一代才子黯然隕落,批判黑暗官場和暗示統治者要珍惜人才。

元雜劇:在不同時期的思想碰撞中逐漸沒落

元朝後期

蒙古多彩的文化逐漸漢化,封建教條倫理準則逐漸腐蝕文人的靈感,元雜劇開始變的空洞平庸。

此段時期的主要作家有鄭光祖、秦簡夫等等,而此時的作品多寫消沉之人,處處讓人感受壓抑。如《忠義士豫讓吞炭》《連環計》等。

《忠義士豫讓吞炭》中寫道:“他把賢門閉,英雄棄,莫那孟嘗君是你?暢好人面逐高低。今日羞歸去。呵,思量可知,可知那經天緯地孔仲尼,遇著輕賢重色柳盜蹠。不爭富貴驕人,小人喻利。”

這也是當時的巔峰之作,但從劇本來看,它比元朝初期的作品少了幾分犀利,此段時期雖然不乏好作品,但其新穎度卻難超元朝前期之右。此後元雜劇逐漸江郎才盡,逐漸沒落。

元雜劇:在不同時期的思想碰撞中逐漸沒落

首先,元雜劇為我們展現了千百年來歌舞文學的積累,它代表的不僅是元朝戲曲文化的興盛,還代表著元朝思想的轉變。

元朝中期,元雜劇真正意義上體現出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思想的融合,從最初的大膽犀利,到最後的小心謹慎,元朝逐漸由思想大融匯向漢族儒家思想跨進。元雜劇思想的漢化看似是文化底蘊的碰撞,實則是統治者意志的體現。

其次,元雜劇由唐宋大麴,宋詞詞牌,諸宮調和一些民間歌曲綜合而成,是一種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完整的戲劇形式,並在此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這不僅豐富了一直以來在傳統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黑暗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成為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珍貴財富。

最後,元雜劇雖然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但其大多數作品內容,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生動而真實地表現了各階層人民的心態和情感,全面地揭露、 控訴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醜惡的社會現實,這些才是元雜劇的精華。

元雜劇:在不同時期的思想碰撞中逐漸沒落

元雜劇一出場,便以大膽犀利的風格、浪漫現實的融合、豐富的表現力、抑揚頓挫的腔調吸引人們眼球。但蒙古政權穩固後,朱程理學成為主流,封建思想的蠶食,讓元雜劇大膽開放自由的思想失去了其原本的味道,故元雜劇發展到明朝便逐漸失傳。文化的復興讓元雜劇再次映入我們的眼簾,如寶玉黛玉共讀西廂,青櫻弘曆牆頭馬上。

由此可見,元雜劇並沒有真正意義上消失,它看似離我們很遠,實則離我們很近,依舊在中國戲曲史上大放異彩,成為我國傳統戲曲文化歷史的寶貴財富!

參考資料:《中國戲曲文化》《宋元戲曲考》《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等

TAG: 元雜劇元朝戲曲逐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