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秦武王為何要執意舉鼎?為了秦國夢!

由 博登治火 發表于 汽車2021-07-09

九鼎乃華夏至尊神器,相傳為夏后氏首領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之後,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而成的。正因如此,九鼎成為承載天下九州的重器,成為先秦時期代表朝代德行興衰的象徵。

《墨子·耕注》一書中有云:“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即便是春秋霸主楚莊王北上爭霸、問鼎中原,亦不敢打著周室九鼎的主意。然而到了戰國時期,秦武王嬴蕩親往周室太廟,不顧周圍朝臣勸阻而強行舉鼎,最終大鼎脫手,砸斷脛骨,氣絕而亡,時年23歲。那麼秦武王究竟是何許人也,又為何貿然舉鼎併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呢?

※ 秦武王,嬴蕩?※

秦武王出生之時,楚威王熊商去世,楚懷王熊槐即位。魏國伺機發動攻伐楚國的行動,併為安定後方而許諾戰勝楚國之後必將河西地區上郡獻給秦國。秦惠文王採納張儀建議,決定協助魏國伐楚,勝可得河西上郡,敗則趁魏軍削弱之時以武力攻佔。最終魏國取勝,並在秦國的軟硬兼施之下,與次年將上郡割讓於秦。自李悝變法、吳起統帥魏武卒以來,魏霸河西八十餘年後,秦國重新回到河西地界。

故地重得的秦國上下興奮無比,秦惠文王因此將此時出生的兒子取名叫做“蕩”,蘊含了對他蕩平天下的期許。正因為從小就被父王賦予了極高的期望,嬴蕩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被刻意安排,不斷的磨練出了驚人的體格和意志。年輕的時候,嬴蕩就被秦惠文王安排到軍營中歷練,他自己也一直以普通士兵來打磨自身,並在軍中取得了不錯的表現,甚至一度成為秦軍的佼佼者和領軍人物。這段青年時期的從軍經歷即促使嬴蕩在執政之後具備極大的優勢,也使得他的執政思想更側重軍事武略和個人勇力的作用。

※ 新君初立,穩固局勢?※

秦武王即位之初,各國使節紛紛拜訪祝賀,同時想要探究秦國的朝局和新王國策。當時前往秦國的有韓、魏、楚、齊、越等國使節,而秦武王卻親自接見越國使者,並加強同魏國的聯絡。原來在秦惠文王時期,楚國連番遭到秦國征伐,出現了向東戰略逃避的傾向。楚國重心向東轉移的重要目標就是長江下游的越國。秦武王想透過與越國達成密約,以夾擊楚國,縮小楚國的戰略騰挪空間。

至於連橫魏國,則是為了壓制齊國。當楚國在楚懷王熊槐時期出現一系列外交和軍事層面的失誤之後,秦齊兩強並立的格局出現。用魏國來制約齊國,可以防止強齊在秦國新君初立,內部不穩定之時前來搗亂。如此以來,有了越國、魏國作為外交抓手,秦國的東出計劃面臨的阻力就小了許多。

※ 拔宜陽,通三川,窺周室?※

從秦孝公支援商鞅推行變法新政,到秦惠文王在張儀、樗裡疾等人的大力扶持富國強兵以圖東出,秦國的國力日漸強盛。沒過多久,等到秦武王控制住了國內局勢之後,早年間在軍中的經歷所塑造的性格和行事風格開始影響到秦國朝堂。他棄置張儀的連橫邦交策略,戰而尋求以武力蕩平天下的目標,並制定了“拔宜陽,通三川,窺周室”的新國策。

就在秦武王即位元年,蜀相陳壯謀反,促使秦武王派遣了甘茂、張儀和司馬錯等人率兵平亂,僅僅用了兩個月就解決了陳壯。南下蜀中平亂之後,秦武王加快了東出的步伐。他對甘茂說,希望自己能夠坐著車子透過三川之地,到周朝京畿窺探一番。而要通行三川就必須拿下韓國要地宜陽。由於宜陽地處險要,難以攻克,所以甘茂在獲准率軍攻伐之前曾與秦武王有所約定,希望秦武王能對自己堅持信任和信心,這便是息壤之盟。後來甘茂連續五個月也未能攻下宜陽,朝中大臣紛紛主張撤軍,秦武王因想起息壤之盟,不僅力排眾議,反而增兵五萬給甘茂,並促使秦軍最終攻克了宜陽。

※ 舉鼎以懾天下?※

在位僅三年,秦武王便已經完成了拔宜陽,通三川,窺周室的既定目標,開啟了秦國東出函谷伺機鯨吞天下的步伐。為了進一步試探天下諸侯對周室的尊崇程度,以及進一步摧毀由周禮所構築的中原秩序,秦武王做出了與當年楚莊王類似的決定。他在宜陽之戰勝利之後,來到了周室太廟,打起了九鼎的主意。如前所述,九鼎在先秦時期是法統的象徵,而秦武王意圖遷鼎的心思暴露了秦國欲取周室而代之的野心。

只是對個人勇力過分相信的秦武王卻選擇了與麾下力士比舉鼎的方式,來彰顯秦國承載天下神器的能力。然而秦武王未能將龍文赤鼎(即雍州鼎)完全舉起,最終釀成悲劇。聽聞虎狼之秦的新君舉鼎而夭,列國皆以為恥笑。正所謂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身為國家首領,秦武王身上沾染了太多軍伍氣息,養成了親力親為的習慣,最終不僅未能動搖周室,反而將自己賠了進去。

※ 秦昭襄王,周赧王?※

秦武王死後,其弟嬴稷即位,是為秦昭襄王。雖然秦昭襄王與秦武王在性格上存在較大差異,卻延續了秦武王鋒芒畢露的激進策略,並最終秦滅周而遷徙九鼎入秦(另有一說是九鼎在此前已經失蹤)。此後,秦昭襄王扣押楚懷王、主持六國滅齊之戰、與趙發生和氏璧糾紛、澠池之會逼趙王鼓瑟、最終發動了長平之戰。這背後的大略方針與秦武王時期一脈相承。

秦武王為何要執意舉鼎?為了秦國夢!

而秦武王舉鼎身亡之時,會面的周天子是周赧王。他在位期間,曾在楚考烈王的唆使下,以天子的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為了給西周公拼湊而成的六千軍隊籌集軍費,周赧王向富商們臨時借款,並答應滅秦之後償還本息。奈何到了約定之日,除了楚、燕兩國之外,其餘各國皆未出兵,最終攻秦計劃作罷,各路人紛紛散去。然而秦國此時已經得知周天子要聯合六國伐秦的訊息,便命令秦軍打下了周天子的王朝,迫使周赧王降秦,並將其趕到伊闕南邊的新城去了。於是一眾債主趕到新城討債,周赧王難以招架,迫不得已只能躲入驛館的高臺,成語債臺高築說的就是這個故事。作為最後一位名義上的周天子,周赧王駕崩之後,秦昭襄王漸漸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秦武王為何要執意舉鼎?為了秦國夢!

綜上所述,秦武王舉鼎而身亡,確實顯得行事過於孟浪,然而這並不代表他是一位莽夫昏君。雖然在位僅僅三年,他對秦國政策的影響卻不容小覷。從後來秦昭襄王取代周天子地位的發展脈絡來看,秦武王窺探周室以問鼎的舉措是完全合理的。他是一位胸懷大志且銳意進取的君主,雖然如同一顆流星劃過,卻也足夠耀眼。

TAG: 秦武王秦國周室舉鼎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