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文明起源?古代社會形態研究

由 人生豈止於此 發表于 汽車2021-06-12

古代社會形態研究

田昌五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本書是一本論文集,共收文章十三篇。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對中國奴隸社會作了一些探索,以下分別作一簡單介紹。

第一篇文章《馬克思恩格斯論亞洲古代社會問題》,對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亞洲古代社會的理論從邏輯上和歷史上作了考察,提出了對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理解。作者認為亞細亞社會形態就是原始共產主義,即原始社會形態。這種原始共產主義長期殘留在各個階級社會中,但並不等於任何特定的階級社會,而只是階級社會中的原始共產主義成分。從具體內容上看,亞細亞形態並非原始公社的原生形態,而是原始公社的一種特殊的次生形態。在原始社會未被完全發現之前,馬克思利用文明史中的公社形態研究原始社會時提出了亞細亞生產方式等概念,隨著氏族公社的發現,原始社會的真實面貌被提示出來,這些概念也就成了歷史的陳跡。亞細亞形態既不等於奴隸制,也不等於封建制,從嚴格意義上說甚至不等於原始共產制。某些東方國家長期存在著原始公社關係,這些國家的社會發展同樣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只不過原始公社關係對它們的奴隸制和封建制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第二篇文章《中國古代的氏族和部落》,用恩格斯提出的氏族是一切野蠻人所共有的制度,對中國古代傳說作了清理,探討了中國古代氏族部落的組織、分佈狀況和相互關係,得出了和考古文化相吻合的結論。作者認為漢族的前身華夏族是由古夷人各部、古羌人大部、古戎狄一部、古蠻人一部、巴蜀和一部分古越人共同熔合而成的。在戰爭中形成的政治上和經濟上有某種共同利益的地區性部落聯盟才是華夏族的先身,奴隸制國家也是從這種聯盟中蛻變出來的。我們已有可能弄清楚各個考古學文化型別的分佈地區大體上屬於傳說中哪個氏族和部落的文化。因此,我國是人類發祥地之一,其文化相當古老;中華民族的各個民族既是相區別的又是相聯絡的整體;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從華夏文明出現時起,我國統一的多民族歷史便是在階級鬥爭中發展的。

第三篇文章《關於中國奴隸制國家形成的一些問題》和第四篇文章《我國是怎樣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的》都是探討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形成的問題。作者認為農業和手工業、畜牧業的分工導致了商品交換、私有制、貧富分化、階級分化,最終出現使用奴隸和債務奴役,奴隸制便形成了。具體說來,氏族公社透過分解為母系大家族而轉變為父系大家族,私有制得到發展、貧富分化、人對人的奴役、家族奴隸制,以及標誌著文明社會即將到來的文字、曆法和鍊銅技術對是在父系社會時出現的。中國奴隸制國家是在氏族、部落兼併戰爭的過程中形成的,開始是部落王國,最後建立了統一的奴隸制王國夏朝。從有關夏代的文獻資料和考古文化來看,中國的奴隸制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在部落內部產生了貧富分化和階級對立而形成的。

第五篇文章《中國奴隸制形態之探索》和第六篇文章《中國奴隸制形態之再探索》根據恩格斯在《家族、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一段論述,結合中國歷史空際,提出中國古代應為宗族奴隸制,並從分封制、國野制、井田制各方面考察了這種奴隸社會的階級結構。作者認為中國奴隸制的發展,就是一批一批的宗族變為庶姓和庶人而為別的宗族所佔有的過程,這個過程開始於夏代之前,到周代達到極盛階段。周代的統治階級中有最發達的宗族組織,而被統治的族姓和庶人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當週人及其同盟者以外的宗族被消滅殆盡的時侯,周人及其同盟者本身的宗族在他們所佔有的宗族的打擊下相互兼併,奴隸制就發展到了自己的盡頭。周人及其同盟者的宗族組織的瓦解,就意味著奴隸制的崩潰,意味著中國歷史的發展徹底脫出了原始部落狀態。

第七篇文章《一篇重要的法律史文獻》考察中國奴隸社會的法律問題,作者指出西周存在著成文的法律和系統的刑罰,突出地顯示了奴隸制國家的特徵和本質。

第八篇文章《中國古代奴隸制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問題》和第九篇文章《關於中國奴隸制和封建制的斷限問題》著重從社會經濟上談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問題,文中用社會生產關係一定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原理,敘述了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過程。並按政治是經濟集中表現的馬克思主義觀點,提出以公元前426年到前316年的七國變法運動作為劃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界限。作者認為,社會形態的變化歸根結底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決定的,而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制,則直接依賴於農業生產力的高度。中國古代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制的基本原因,就在於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奴隸主貴族土地國有制讓位於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十篇文章《中國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期間的社會變革問題》和第十一篇文章《中國古代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革命轉變問題》主要從春秋到戰國的階級和階級鬥爭探討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期間的社會革命,提出這種社會變革的特點是由奴隸革命、平民革命和地主階級政治革命相匯合而完成的。奴隸和平民的革命是社會轉變的根本動力。地主階級由於其本身的兩面性,可能採取暴力的方式奪取政權,也可能走社會改良的道路。

最後兩篇文章《從先秦百家爭鳴的始末看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過程》、《孔子評價中的一些問題》重點談先秦社會思想的發展,是結合這個階段上的社會變動來敘述的,有助於理解那時的社會經濟變化和政治變革,解決古史分期問題。

TAG: 奴隸制封建制文章社會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