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今天,龍泉這對夫妻,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

由 雨覆小豬 發表于 汽車2021-06-01

這裡有別處看不到的龍泉新聞,已有15萬龍泉人訂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

5月21日,諧音“吾愛伊”,就在年輕人忙著表達愛的時候,龍泉的一對山區夫婦,也在用自己的行動,表達對龍泉這座城市和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深沉的愛——他們把18200元積蓄,先後捐給了龍泉市紅十字會和慈善總會。

他們說,14年前,龍泉人為他們的兒子慷慨解囊。14年來,他們始終把這份大恩記在心頭。儘管兒子最後“沒用上”這筆善款,也沒人追問善款用在何處。但他們在還清債務後,把家底掏了出來,捧出在心底醞釀了14年的感恩之情。

季明善和季子娥夫婦開開心心地把善款捐了出來。

一天工作19小時,心碎父親豁出命為兒子掙手術費

季明善和季子娥,是龍泉市安仁鎮季山頭村的一對普通夫妻。1995年,妻子季子娥產下兒子季育豪。出生僅三天,夫妻倆便發現不對勁——兒子日夜啼哭,嘴唇發黑。醫生診斷,孩子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沒有手術可能,最多隻能活到22歲。

意外像巨浪,直接將夫妻倆拍暈了,親情卻迅速將他們拉回現實。年輕的父母捨不得放棄,決定再苦再累也要搏一把,“將來醫學進步了,兒子說不定有希望恢復健康。”季明善對記者說。

上世紀90年代,夫妻倆在家種田,一年到頭掙不了多少錢。日子一天天過去,兒子也一天天長大。只不過,與別的小孩相比,兒子面板和嘴唇發黑,指甲紺紫,走幾步喘得像拉風箱,從不敢與小夥伴追逐玩鬧。

兒子的病情,重重地壓在夫妻倆的心上,也成為他們豁出命打工掙錢的動力。

兒子上村小了,夫妻倆也去了龍泉市區打工。

季子娥白天打零工,晚上做來料加工的活到深夜;季明善是泥水師傅,清晨5時30分起床去種菜——為節約家庭開支,他在工地邊角種了些蔬菜。7時到工地幹活。晚上下班吃好晚飯,急匆匆踩著黃包車出門,直到半夜才回家休息。

有一次,季明善接連踩三天,沒有一分收入。踩到半夜,腿軟得像麵條,心就像沉在河底的大石頭。第四天晚上,看看兒子,他咬牙出門碰運氣。捧著客人遞過來的兩元車錢,眼裡全是淚花。

可是,拼命掙錢的速度,還是跑不過花錢的速度。因為體質差,季育豪經常感冒,一感冒就是十天半個月,非得掛鹽水才好。再加上那幾年家裡又添了一雙兒女,家庭開支大,可以說是舊債未消新債又添,一直湊不齊手術費。

不想昧下“沒用上”的善款,他們說做人做事要有良心

拖到2006年,季育豪的病情再也等不起了。季明善夫妻看到電視上籌集善款的新聞後,他們下狠心拋開面子,為兒子四處討手術費。

就這樣,季子娥帶著兒子出門了。從2006年6月21日到次年1月30日,從企事業單位到普通家庭,季子娥一遍遍述說不幸遭遇,足跡遍及龍泉市區和附近鄉鎮。

有個別人不相信,認為季子娥母子騙錢,“帶著孩子討錢,比打工工錢高,划算……”但更多的人選擇了信任和幫助。

龍泉群眾同情孩子,紛紛慷慨解囊。這其中,有單位,也有個人。大家根據自己能力,你三元五元,我一百兩百,為季育豪助力、加油。

無論收到多少金額的善款,季子娥母子總是會給好心人鞠個躬,說聲謝謝。“龍泉是座有愛的城市,整座龍泉城的人,都是我們的恩人。”季子娥說。

半年多過去,母子倆共籌集善款近兩萬元。

由於捐款記錄經常翻看,早已變得發黃破損。

捧著滾燙的愛心款,季明善和季子娥卻猶豫了。季明善介紹說,手術費肯定還有著不小的缺口,此時,家裡已經很難再借到錢。

無數個夜裡,等孩子們都睡了,兩名小學未畢業的中年人,掰著手指頭算了又算,眼淚抹了又抹,一夜夜煎熬著,始終拿不出勇氣,去麗水甚至杭州的醫院探一探路子,去找醫生仔細問一問兒子的病情、手術可能和費用情況等。

季明善說,他們有兩個怕:一怕手術難度大,兒子上了手術檯下不來;二怕這兩萬元不到的善款,連手術費的零頭都不夠。

這兩個怕,他們都承受不了。

於是,拖著拖著,善款慢慢地變成了兒子治療感冒的醫藥費,並慢慢地消耗殆盡。2015年,季育豪經搶救無效病逝。

悲痛了一個多月,季明善和季子娥再次達成一致:孩子走了,善款沒用在當初說的手術上,這錢,要還。“大家給的不是錢,是希望和心意啊,不能騙了大家。”

季明善說,他經常教育孩子,“做人要誠實,要說真話,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我們不吭聲,誰都不知道這筆錢的真正用途。如果不把這筆錢拿出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我們的良心過不去。”

“如果我們把這筆錢拿去買一間房子,一輩子都住不心安;如果拿去買糖吃,糖也是苦的。”

對於這筆匯聚了龍泉人心意的善款,夫妻倆在收到的那一刻起,就想著不管手術是否成功,都要還。只是沒想到,善款沒有真正用在手術上。

捐出18200元血汗錢,想把沉甸甸的愛心傳遞下去

龍泉市紅十字會開具的捐贈證書。

龍泉市慈善總會開具的捐贈發票

兒子病逝後,季明善和季子娥一如既往地打工,於前年還清所有債務後開始攢錢。今年春天,攢到了18000多元后,季子娥開始行動了。

籌集善款難,想不到還錢更難。

帶著血汗錢和經常翻看、已經發黃破損的捐款記錄,5月18日上午11時,季子娥來到第一個捐款的好心人的單位——龍泉市府辦。面對市府辦工作人員,可她已經說不清捐款的人叫什麼,長什麼樣。

季子娥一下子急哭了。

她抽著鼻子說,2006年,這位好心人捐了300元。“我來,是想當面表示感謝,記住好心人的樣子,順便問問他是否有困難,我想回報他。”

由於找不到人,工作人員建議她把錢帶回去。她說什麼也不肯,懇求工作人員替她把錢捐給有需要的困難群眾。拗不過,工作人員告訴她,錢可以捐給紅十字會。

要到地址和工作人員手機號碼,季子娥直奔龍泉市紅十字會。

當時已經是中午12時多,工作人員已經下班。她在電話裡懇求工作人員加個班,一定要把當天上午從銀行取出的5200元錢捐出去,這麼多錢放身上不安全。

還有更多的好心人,只在捐款記錄上留下了名字和金額,季子娥根本無從找起。

5月21日,在安仁鎮和季山頭村幹部的聯絡下,季明善和季子娥來到龍泉市慈善總會,捐出了13000元血汗錢。這,幾乎掏空了他倆的家底。

不一會兒,季子娥拿到了捐款證明,緊鎖了多年的眉眼,終於鬆開了,話匣子也一下子打開了。

季子娥說,他倆身體還行,工作勤快點,生活沒問題——但記者瞭解到,他們的一雙兒女都還在讀書,還要贍養年邁的老人,生活過得緊巴巴。

她見別人不相信,拍了拍口袋說,“剛剛收到300元工錢,我能行。”

“別人幫助了我,我也要幫助別人。看看捐款記錄,我覺得龍泉整座城的人,都是我的恩人。”

“既然有的好心人不要回報,更多的好心人又找不到,那麼我把錢捐到紅十字會和慈善總會,總能幫到有需要的人。”

眼看著打工上班時間快到了,季子娥留下了兩句話,“今晚可以睡個好覺咯”“希望大家身體都健康”,便拉著丈夫開開心心地走了。

新聞背後

“捂不住”的背後,是對誠信的點贊

多年來,季明善和季子娥夫婦倆一直為一家人的溫飽、債務和大兒子的醫療費而努力工作。

如此困頓,他們還是沒忘了,這筆“沒用上”的錢一定要還給人家,不能悄悄昧下,並在還款的時候,記住好心人的模樣,感念一輩子。只是想不到,籌集善款難,還款更難。

這座城市再次感動了季明善和季子娥夫妻倆,而夫妻倆心懷感恩的正能量之舉,又一次感動了龍泉城。

季子娥是很低調的人,去捐款的時候,再三懇求工作人員,不要把她的事情說出去。可是,這份沉甸甸的愛心傳遞,這份正能量和感動,怎麼可能“捂得住”!

相對於社會上“騙捐”“詐捐”等假惡醜現象的“捂不住”,人們更喜歡他們這樣的“捂不住”——這對小學未畢業的山區夫婦,在做人的境界上超越了很多人。把善款用在兒子平日的就醫上,換個角度講,也是可以說通的。但他們很較真,認為這樣做是欺騙了好心人的心意。因為季家的家風是做人要說真話辦真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5月18日傍晚,接待季子娥的龍泉市府辦工作人員在微信朋友圈記錄下這幕感人的瞬間。當晚,這則朋友圈在龍泉引發轟動,掀起了關於誠信、真善美、感恩、大愛等美好品質的討論。當晚,儘管她打了好幾個電話給龍泉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希望對方不要將此事傳揚出去。但是,5月20日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開具了捐贈證書後,還是忍不住在單位內部發了篇小文,點贊這份沉甸甸的愛心傳遞。這樣一來,捐款的事,是怎麼都“捂不住”了。

當線索傳遞到記者手裡時,卻發現,要深入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還是有難度——因為季子娥始終不願意接受採訪。安仁鎮和村幹部做了多次思想工作之後,5月21日上午,記者在季子娥的丈夫季明善那裡打開了“突破口”。接著,在龍泉市慈善總會,與前來捐款的季子娥搭上了話——多年的心事已了,她不知不覺打開了心扉,倒出了深藏多年的心裡話。

終於,這對淳樸的山區夫妻走進了讀者的視線。也終於,他們的故事,還是“捂不住”了。

我想,“捂不住”的背後,是人們對於真善美的追求,對誠信的點贊,對這對夫婦的認可吧。

期待將來湧現出更多讓人心頭髮熱的“捂不住”。

想要知道更多龍泉實時訊息嗎?

TAG: 季子季明善款龍泉兒子